第630章 不计划也不自由(2 / 2)

但李天经也不是始作俑者,他只是在上任之初发现广州、福州港口有大量货物积压,询问之后才得知自打有了工厂,沿海港口的货物种类就日渐丰富起来,可并不是所有都好卖或者能卖出好价钱,非常依赖马尼拉港和走私商人。

一旦它们减少了采购量,就会有一部分货物积压,只能放在码头附近的货舱等待行情转好。放不住的也没辙,要不雇船运往北方出售,要不就地降价出售,反正都是赔钱,每年都有工厂因此亏本干不下去。

李天经初来乍到经验不多,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解决,且这种事不归海关管。但他工作热情高,总觉得这样太浪费,还会打击民众们拥护新政的热情,于是就利用私人关系给皇帝上了份密奏,重点询问了这件事。

皇帝的回复很快,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配率。乍一看这个办法简单粗暴效率高,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太容易。每种商品都要根据抽分额计算出一个权值,然后再用公式套才能得出配率。

而配率还不能一劳永逸,需要随时根据抽分数额进行微调,即便不是随时的也不能拖太久,那样就失去了意义。想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很强的数学功底,还需要增加人手。

李天经的数学功底够用,也看得懂皇帝给出的计算方式,但海关初创,还借用了不少原海军人员,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额外的人手。

咋办呢?就在李天经琢磨着是不是该再给皇帝去封信请教时,日月银行广东分行的经理就来了,开门见山的提出了由银行帮忙计算配率。

日月银行后面是谁李天经心里很清楚,既然他们也知道了这件事,不用问,肯定是皇帝的意思。那就别客气了,反正海关的抽分也得从日月银行走账,再深入合作一下也没什么障碍。

没错,这套类似计划经济配给制的办法就是洪涛想出来的。他倒不是想搞计划经济,而是脑子里只有这么点东西,凭空也变不出来什么更巧妙的办法,只能把小时候的亲身经历拿出来凑个数。

但席尔瓦夫妇并不觉得这个办法低级,听完之后惊为天人,不停念叨着如果西班牙国王也有这等本事,早就成欧洲霸主了。

洪涛也没客气,啥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半个字没提,瞪着眼愣说是想出来的,而且还有一整套理论,叫做宏观经济调控。宗旨就是由朝廷出政策,通过几个相关部门去影响市场,以期达到可控。

广东、福建两地的私人作坊、工厂最多,也是新政的根据地。如果因为把控不好市场规模,出现了大范围倒闭亏本现象,会严重影响各地对新政的态度。

能不能靠市场自由调控呢,应该说能,不过在时间上会有点长。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生产方式好转,但思想一时半会跟不上。中间的差距,不光需要时间弥补,还得缴纳高额学费。

对于朝廷来讲,这个环节是不可避免的,改革嘛,总会有阵痛期,也是能够容忍的。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讲,一阵痛有可能就是家破人亡,最好避开。

此时洪涛就不想站在政治家的角度去看问题了,因为他出身市井,深知市井小民的生活是多么脆弱,很多人经不起阵痛。

既然如此,那就不要拘泥于什么主义和经济学原理了,学问说到底还是为人服务的,不能舍本逐末,只要管用那就是好学问。至于说会不会对今后的市场造成比较坏的影响,按照理论讲肯定会的,但从实际出发应该没啥问题。

原因很简单,无论哪本经济学著作都有其理论形成的大环境,目前的大明不属于任何一本经济学著作里的大环境,连基础都变了,再照本宣科肯定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