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靖海三策(1 / 2)

父可敌国 三戒大师 1136 字 3个月前

第311章 靖海三策

封舟上,听楚王殿下道出‘汪大渊’这个名字,那汪家父子齐齐瞳孔一缩。

“殿,殿下怎么知道……汪大渊的?”汪德福瞠目结舌问道。

“我就是知道。”朱桢道出一句口头禅,然后笑道:“其实是本王师父看过你的《岛夷志》,对你非常推崇。你一说自己去过非洲,本王就一下想起伱来了。”

“殿下的师父是?”

“家师刘伯温。”朱桢便自豪道。

“正是如此……”汪大渊震惊的看着这位少年殿下,不禁赞叹道:“真是名师出高徒啊,殿下一语就道破天机。”

如果段落错误请您稍后用主流浏览器访问(chrome,safari,edge...)

“哎,汪先生此言差矣。”朱桢却大摇其头道:“你的航海事业可是光宗耀祖的,日后你一定最有名的姓汪的……之一。”

“说得好!”朱桢拊掌大赞道:“海防海防,必防之于海,先生见识高明!”

“原来是青田先生!”汪德福露出恍然之色,然后跪地谢罪道:“殿下恕罪,小老儿确实是汪大渊,汪德福是我在海外的化名。”

“本王希望回去后,能拿出个方略来,说服父皇不要海禁,不知汪先生可有良策教我?”朱桢虚心求教道。

“容老朽想想。”汪大渊早胸有成竹,略一思索便道:“以老朽愚见,可有三策。”

“青田先生……真这么说么?”汪大渊的眼泪夺眶而出。

“一是,主动出击,倭寇来自海上。如若只在陆上防守,就太被动了。所以应该组建强大的水师出洋、剿灭贼船、捣毁贼巢,御敌于国门之外,方可保国境平安。”

“那当然,本王还能骗你不成。”朱桢眼都不眨的‘假刘基言’道:“我师父常说,元朝百般不好,但拥抱大海的心胸是值得学习的。未来大明要想永远富强,就要学习宋元大搞海外贸易,所以像汪先生这样卓越的航海家,就是大明最宝贵的财富。”

“此外,倭寇来自日本,如果我们能让日本的朝廷禁止他们的人出海为寇,严厉打击倭寇,倭患自然就会如釜底抽薪,日渐消弭。”汪大渊接着道。

但刘伯温以元朝攻日,两次铩羽而归的例子,劝谏朱元璋攻日一定要谨慎。而且当时王保保还活着,四川、云南都没平定,怎么能跑去海上打日本呢?

朱老板是什么档次的军事家?冷静下来之后,也意识到眼下显然不是攻打日本的时候。这才愤愤作罢。

“原来如此。”汪大渊点点头,鼓起勇气道:“可恕小老儿直言,朝廷越是海禁,倭寇就越是猖獗。”

“你为啥用化名呢?”朱桢问道。

“但是听说,那日本国对我们很不友好啊。”朱桢摇头道:“国初时,他们还杀了我们的使者。”

毕竟在读书人眼中,下洋出海的都是利欲熏心的亡命之徒。

“嗯。”朱桢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