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第649章 科举与吏转官(2 / 2)

吾父朱高煦 北冥老鱼 1640 字 4个月前

“太子您真的打算废除科举?”

李齐听到朱瞻壑的话也是大吃一惊,甚至瞪大眼睛不敢相信的看着他。

其实随着吏转官的推进,朝中已经有种说法,说朱瞻壑不打算采用科举制,而是用吏转官来取代科举取士,但这种说法对于许多人来说太过离谱,所以很多人都不太相信。

“我是说如果,如果没有科举,你们这些读书人会如何想?”

朱瞻壑再次笑呵呵的问道。

其实李齐不知道,官场上传说废除科举,采用吏转官选择人材的说法,就是朱瞻壑让人悄悄传出去的,为的就是试探一下官场上的反应。

“虽然我一向认为,读书是为了明理,并不仅仅是为了应付科举,但我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科举,恐怕绝大部分人都会丧失读书的动力,到时用不了多久,恐怕就没有多少人愿意读书了,如果我们汉人不读书,那和天竺当地的土人有什么区别?”

李齐说到最后时,神情也变得有些激动,做为一个传统的儒生,他实在无法想像没有科举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不,你想错了,就算是吏转官,也不是不读书,反而会让更多人读书!”

没想到朱瞻壑却摇了摇头,并不赞同李齐的想法。

“怎么可能,科举都没了,哪还会有人愿意十年寒窗苦读?”

李齐闻言却无法相信的问道。

“科举并不是没了,而是把科举从选官变成选吏,外界的人想进入各级衙门做事,就必须经过考试,只有合格之后,才能进入衙门从基层做起,如果表现出色,才会得到提拔,所以日后无论是官还是吏,读书是必备的基础!”

朱瞻壑耐心的解释道。

其实他的想法来源于后世的公务员考试,而且公务员考试只是入门的门槛,想要日后得到提拔,那就要看你的表现了。

当然凭能力升官只是理想状态,到时肯定会有结党营私、任人唯亲等事情发生,但这只需要加强监督,也就是锦衣卫和都察院的责任了。

“可是胥吏的数量庞大,如果通过考试选吏,题目肯定会很简单,换句话说,只需要粗通四书五经,就能考过,日后这些人若是为官,岂不是滥竽充数?”

李齐还是没有转过弯来,再次向朱瞻壑问道。

“就算一个人只是粗通文墨,但只要能力强,提拔为官也是他应得的,反之如果一个大才子,写的文章花团锦簇,却不通实务,如果真让他为官,那只地害了百姓。”

朱瞻壑说到这里,忽然看了李齐一眼笑道。

“李齐你也是进士出身,当初考中后担任县令,刚上任时你难道就能把所有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吗?”

“这……”

李齐闻言也是脸一红,他考中进士时才二十多岁,刚上任做县令时,也是手忙脚乱,甚至手下的胥吏还故意刁难他,让他暗中吃了不少苦头,直到后来他慢慢熟悉了县衙的事,这才利用自己县令的身份,把那些胥吏给好好的整治了一番。

“李齐你是个有才能的人,哪怕刚开始不适应,慢慢的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但还有更多的人虽然文章写的好,却不懂衙门里的事,哪怕做了官,最后也会被手下的胥吏架空,甚至手下犯了罪,还会被推出顶缸,这种事你肯定也听说过吧!”

朱瞻壑看李齐不说话,于是再次给了对方一记重击。

李齐听到这里也再次露出尴尬之色,因为朱瞻壑说的情况都是真的,当初他有几个同科的进士,平时也有书信的往来,他们在上任之后,就有人被手下的胥吏架空,做了几年空头知县,好事轮不到,坏事却要背锅,简直惨的不能再惨了。

“所以啊,读书好的人,并不一定能做好官,有些人就是不会读书,但却颇有才能,就像你之前提到的那位张侍郎,他本来是英国公府的管事,也没读过几本书,但却十分擅长理财,如果不是父皇给他机会,他一辈子也只能做个管事,现在却能在官场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说到这里,朱瞻壑顿了一下继续道。

“所以啊,降低进入官场的门槛,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所有读书人都去挤科举那个独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