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8.第758章 朱瞻基巡边(下)(2 / 2)

吾父朱高煦 北冥老鱼 1625 字 4个月前

朱瞻基大军手一挥再次道。

与其让张辅领兵平叛,不如自己亲自领兵,这样战后的功劳都是自己的,而现在朱瞻基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战功。

当然了,这么做肯定有点冒险,但朱瞻基相信张辅的能力,只要有张辅协助自己,平定这次的叛乱应该没什么问题!

夏元吉和杨荣看到朱瞻基一意孤行,两人对视一眼,最后都暗自叹了口气,做为在官场上沉浮多年的重臣,他们当然清楚朱瞻基心中的想法,所以知道再劝也没用,只得点头答应。

兵贵神速,朱瞻基立刻命张辅点齐兵马,三千精锐骑兵全都是一人双马,而且只带了十天的口粮,随后就脱离大军飞奔而去。

蓟州距离喜峰口并不远,再加上骑兵又是一人双马,路上可以换乘,因此朱瞻基的大军速度很快,几天之后就抵达喜峰口。

喜峰口古称松亭关,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关卡也几次毁于战火,直到朱棣当政之时,才在这里重建关城,改名为喜峰口,是长城上最重要的关卡之一。

当朱瞻基与张辅率领着三千骑兵杀到喜峰口时,关外的叛军并没有攻打这座关口,而是在关外的庆州一带四处抢掠。

因为朱棣的多次北征,大明的疆域早就不再局限于长城以南,事实上长城以北的的许多区域,也都已经被大明占据,比如庆州就是大明在关外划分的疆域之一,有不少汉人百姓生活在那里。

“陛下,庆州危急,必须立刻出关镇压,以我们的兵力,只要大军一到,兀良哈的叛军立刻就会望风而逃!”

喜峰口关城之中,张辅再次向朱瞻基建议道。

兀良哈虽然崛起的十分迅速,但毕竟只是个大一点的部落,远无法与当年的瓦剌或鞑靼相比,而且他们起兵反叛,无非就是为了抢掠一些财物粮食,对大明的军队还是十分畏惧的,所以只要大军一到,这些兀良哈叛军肯定不敢交战。

当然这也多亏了朱棣当年的几次北征,把草原人都给杀怕了,哪怕现在朱棣去世了,但大明的威名早就传遍了草原,至少在几年之内,这些草原人都不敢正面与大明军队交战。

朱瞻基闻言却有些犹豫,他本以为兀良哈的叛军正在攻打喜峰口,这样他就可以凭借着喜峰口的险要,在关城前击败对方。

却没想到叛军的胆子这么小,只敢在庆州一带抢掠,根本不敢来喜峰口,如果他率兵出关,自己所冒的风险可就更大了。

但身为皇帝,亲率大军都来到喜峰口,如果坐视关外的庆州被兀良哈抢掠,也实在说不过去,甚至朱瞻基都没办法向群臣交待。

想到这里,朱瞻基终于点头道:“好,就依英国公之言,我们出兵镇压叛乱!”

“陛下英明!”

张辅看到朱瞻基同意,也十分欣喜的道。

第二天一早,朱瞻基与张辅共同领兵出关,一路飞奔杀向庆州。

很快他们在庆州地界就遇到了兀良哈的叛军,与其说这些人是叛军,还不如说他们是穷疯的草原流寇,这些人大多几十人一股,到处抢掠庆州地界的村镇。

庆州虽然有守军,但面对这些小股的敌人,也根本弹压不住,只能派兵驻守几个重要的城镇,其它的村镇则只能靠百姓自守,毕竟关外的百姓大都民风剽悍,每个村镇都能组织百姓自守,但如果村镇失守,肯定就是灭顶之灾。

朱瞻基的大军一到,立刻遇到了一群兀良哈的叛军,只有数百人,这已经是相当大的一股叛军了,于是随着他一声令下,张辅率领一千骑兵一个冲锋,就将这股叛军斩于马下。

朱瞻基看到这些叛军如此不堪,本来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于是他率兵一路清剿,很快抵达了庆州城。

庆州的守军和官员得到朱瞻基的到来,也都是大吃一惊,当即出城迎接。

接下来朱瞻基分派人马,在庆州各地扫荡那些兀良哈的小股叛军,仅仅十几天后,庆州境内的叛军就被全歼,整个庆州地界也终于安全了。

然而就在庆州刚刚平定,朱瞻基刚想松口气,却没想到就在这时,辽东、开原忽然传来消息,兀良哈率兵入侵,杀死副千户潘雄等人,在辽东一带大肆纵兵抢掠。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辽东的消息刚刚送到,西边的开平、宣府等地,也出现了兀良哈的叛军,同样也是四处抢掠。

原来兀良哈分别三路,虽然每路人马都不多,但他们本来也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抢掠物资,因此大明边境才多路开花,到处都是兀良哈的叛军。

更可恨的是,兀良哈还联合其它的部落,一同出兵抢掠,虽然打不下大明的关城,却也给关外的一些州府造成了不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