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通济河渠(2 / 2)

大宋工程师 云桐山人 1089 字 2022-08-21

让老孙头等人先走一步,高峰却带着风小默、莫大叔、项充、吴家兄弟掉头西行。

芒砀山在永城的东北角,县城位西南向,高峰一路向西则是奔着一个重要的河渠去的。

没错,是通济渠,这是隋炀帝杨广迁都洛阳后修建的一条大运河,也是最重要的一段运河。

它北起荥阳的黄河口,沿汴河至开封汴梁,在此地与汴河分流。汴河在北,由开封东行至徐州再南下入淮河。而通济渠则过应天府,南下经永城、宿州、泗县入淮,全长一千多里。

通济渠可以说是隋、唐、宋时期连接东西南北的一条最为重要的河道,它以汴梁为中心,四通八达。向南,经淮河与山阳渎、江南运河连接,可直达杭州。向北,过黄河,接永济渠,经大名府,直达涿州。向西可达西都洛阳。向东沿黄河直入大海。

因而,虽说开封汴梁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不怎么样,但它却是“八方辐辏,四面云集”的大都城,主要原因便是其重要的漕运中纽地位,而臭名卓著的花石纲就通过此水道运抵东京。

通济渠引黄、淮之水,这两条河流多泥沙,因而河渠经常堵塞,在宋神宗元丰年间曾进行过一次大范围的清淤疏河工作,这是最近的一次大范围清淤工作,相距不过三十来年。

相对来说,从南到北,整个运河也就通济渠段深受朝廷重视,这是连接东京与江南的大动脉,也是朝廷漕运的主动脉,因而朝廷在这条河渠上投入了大量的人才和财力进行维护。

高峰选择芒砀山为基地,看中的也是这条运河,有山有水,既便于隐藏,又便于运输,就是再多的商品、货物也能通达南北。

当然,西南方还是费点劲,这也是他决定发展马帮的原因。

通济渠离芒砀山不远,也就十多里路,高峰几人快马扬鞭不到半个时辰就能到达,他决定对这条河渠考查一遍。

临近河渠,一条长带出现在远方,就算此地不是码头,河中舟楫也是一片繁忙景像。

渐行渐近,只见那舳舻相继、络绎不绝,有公家运漕,有私行商旅,来来往往,各奔南北,彰显出此河的重要作用。

站在河岸上,高峰不由得感叹,李广修建大运河,虽参杂一些私心,却也为后世做下了巨大功勋,若没有这条运河,南北交通还不知道要费多大力气。

“能不能在这里建个小型码头?”高峰问道。

县城也有码头,不过相距较远,相对来说这里是最近的一个位置,高峰想建个属于自己的码头。

莫大叔上前一步说道:“难度有点大,整个河渠都由官方统管,建码头需要官府首肯,在这半道上建一个码头官府不一定允许,其实对我们来讲并不需要建码头。”

“为何?”高峰问道。

“沿河向上,两里外有个石渠镇,那里就有个不大的码头,我们往来货物可以从那里进出。”莫大叔答道。

多走两里不算问题,若可行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高峰点了点头,说道:“走,我们去那边看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