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那个时代的传播力度来说,现在身在莫斯科的谢洛夫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应该是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都存在,那源头就很清楚了。不过这是小道,不会影响大局。
多想这些事情,还不如做一些具体工作。苏联也存在贫富差距,最富裕的地方和最贫穷的地方存在十倍之内的财富差距,这种财富差距并不是体现在工资上。
远东地区就算是苏联比较贫穷的地方,居民生活水平非常糟糕。当地盛产木材,居民却只能去遥远的中亚买家具,居民吃不上蔬菜瓜果,孩子们夏天吃不上冰淇淋,沿海的渔民住房短缺。在远东,苏联人口稀少,却面向美国阿拉斯加、中国北方和日本,国防工业运行成本高昂,军费开支逐年上涨,经济负担十分沉重。
“这里的人太少,在追求大而全的部门和企业就没什么意义了。”准备去瑞士的谢洛夫在临行前,开始对远东地区进行考察。至少在八十年代,很多工作确实需要人来解决,而不是什么都能用机器来代替,苏联本身就缺人,远东尤其缺人。
一江之隔就是中国,按照时间来说谢洛夫的本体应该没出生,也不一定会出生了。不过林区的生活应该是不会变的,他脑海里还存留者一些印象。
别的总书记都能理解,唯一理解不能的事情就是,林区竟然无法把家具自己解决,木材加工业竟然距离这么远。仔细回忆了一下,似乎上辈子的林业局生活,比苏联这边的布局要合理一点,至少雪糕厂、火柴厂、家具厂、吉他厂、地板厂全都有,不过后来都倒闭了……
这些工厂是在谢洛夫长大的过程中渐渐消失的,到了后来整个林业局都是闲人,已经没有工作让这些人去做了,一般人的出路就是离开东北去南方,人口一直流失的地方就要谈发展,苏联的远东也是这样。
东北至少比苏联远东人多的多不是么?关于一个林业局如何布局,这件事算是总书记为数不多比较了解的东西,缺人就以集体农庄和林业企业的名义,和中国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既然开放了,能中日合资,没理由不能中苏合资。
回到莫斯科之后,谢洛夫开始着手研究林区的生活改善计划,然后准备去瑞士。在今年年,美国的外交环境比较孤立。美**队以反恐为名,对利比亚发起多次攻击,成功摧毁利比亚诸多军事设施,予卡扎菲政权以沉重打击。
近两年发生的事情比较多,美国驻贝鲁特大使馆发生汽车爆炸事件,去年,美国环球航空公司817次航班客机发生劫机事件;去年年底,罗马和维也纳机场遭到武装分子袭击,多人死亡,一百多人受伤。
虽然谢洛夫一时疏忽,导致本来没有原型的校车爆炸案出现在了苏联。可和平教咬人是不分国家的,尽管美国以几乎零伤亡的代价摧毁了利比亚大量军用目标,但是,除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外,美国的军事行动没有得到北约盟国的支持,其举动引起国际社会的恐慌。
全世界的人好不容易刚刚习惯了苏联战略进攻之后的环境,一时之间还无法习惯美国也这么来,再者谢洛夫不是里根命中注定那个他,对美国的反击一直都在激烈抵抗。
两人对抗的后果就是,目前苏联和美国的国际威望都在受损,只是表面上苏联阵营的小国没有出声,而以法国为首的老牌帝国主义敢指责。
马上准备和里根进行第二次会谈的谢洛夫仍然在补课,美国的国际威望受损只是一个方面,还有今年美国经济数据分析,众多宏观和企业层面的经济数据表现黯淡,引发投资者恐慌,美国经济发出与目前类似的衰退信号,但最终美国经济在剔除通胀后增长多少,因为今年还过完,大特务还不知道。
而记忆中的美国股灾则是明年年底,里根剪羊毛加上砍福利的鸡血,应该效果不会再持续两年以上,实际上苏联的情况也不好,只是因为苏联的新盟国因为太差,而且往往人口都很多,才让苏联经济看起来无懈可击。谢洛夫要是顶不住里根的进攻,丢掉几个人口大国,表面上毫无问题的苏联,也会让里根看到虚弱的一面。
这几年的缠斗,结果就是美国和苏联都进入了一个疲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