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石邑镇,因为是刚撤了县还没有几年,所以城防设施还算完整。
城墙是高达三丈的夯土筑成,顶面宽八尺,每隔一百步便有一座马面,东西南北原各有一座城门。降成镇以后,因为驻军减少和便与防守,早已封堵了东西二门。并且重新修葺了南北两门的越楼,方便屯兵和瞭望。城下是五丈有余的护城河,但是当下春旱严重几近干涸,只剩下零星分布的死水坑,防御能力大打折扣。
最要命的是,这座周长有八里城池,只有一个指挥的厢兵。厢军属地方军。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役兵。平时就干些修桥补路,整除城头草的杂活,有时也运粮垦荒,还要给官员做侍卫、或者跑跑腿送送信。
这样军队根本不会有什么战斗力可言,虽说编制上有步军,但是在缺少战马的北宋,马军的编制少的可怜。厢军是三级编制,其中军辖五指挥,指挥辖五都。每都一百人。看数据和禁军相差无几,实际很少满员,倒是官职一个不少。
等杨帆莫名其妙地被带到北门城墙的越楼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群惊慌失措的武官,包括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部头等一干人等,围着一名中年文官团团转。虽然这名文官看起来面黄肌瘦,弱不禁风的样子,但是神情异常的镇静,不怒自威地站在人群中间指挥自若。
只见他身穿淡青色的圆领官服,腰间束一条革带,头上戴着黑色的幞头,脚登一双厚底大朝靴。想到差役先前告知的话,杨帆猜到此人应该是石邑镇巡检司的吕迁吕巡检。
宋朝的巡检司,不同于明清两朝,那种只管捉拿盗匪类似现在派出所的单位。而是掌管了当地户政,盐税,治安实权的基层部门,战时还要负责当地的军政。巡检司的主官是巡检史,一般都是不入流的小官,但是因为石邑镇是三千户的大镇,所以这里的巡检史是正九品。
“诸位将士莫要乱了分寸,据本官打探到的消息,杀到我们这里的只是来劫掠物资的打草谷骑。只要大家谨守城门,不主动出击,保管城池安全无恙。为了安全起见,我已经动员了全城的义勇和强壮。剩下的诸位就按本官的吩咐各自准备吧。”
让人意外的事儿,这位吕巡检的嗓门还挺洪亮,甚至有些震耳发聩感。
武官领命之后,纷纷诺诺地退下忙自己的军务。那个文官这才朝领杨帆上来的差役低声询问:“交代袁都头的事情,办得怎么样啦?难道就动员到一名强壮。”
话未说完,他的神情已是失望至极。心说:不是说燕赵之地多豪杰吗?没人来也就算了,还来个弱不禁风的黄毛小子。
杨帆的心里,此刻比他还要挣扎。心里对那个满脸络腮胡的袁都头,恨到想把他碎尸万段。满心希望契丹人能像这个吕巡检说的一样,只是打草谷的。对他这种胆小畏战,守城自保的策略,更是一万个赞成。毕竟危险面前大家都是自私的,谁愿意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抵挡大辽骑兵的铁蹄。
“大人放心,袁都头已经挨门挨户去动员了,相信很快就有大批强壮义勇前来报到。”
“嗯!如此甚好,这位少年是……”
“启禀大人,这位少年是主动请缨登城作战,所以袁都头特命小的把他带上来。”
“好!真是忠勇爱国之士,把他就留在我身边吧。”
“喏!小的先告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