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一个染色体即长串dna链盘旋起来的形态,这条长串dna中包含着大量的基因。一般来说遗传性疾病的产生都是与基因发生错误有着直接联系,但也需要认识到,只要dna链上基因部分的编码区内容不出错,其余非编码区内容即使在传代的过程中发生一点错误,对遗传也是不会造成影响的。
所以古老头要检查的并不是构成染色体的整条dna长链,而是只要选择其中的基因部分进行检测就可以了,这一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但事实上即使如此,这工作量依旧十分庞大!比如现今已经获知的x与y两大性染色体,这里面x染色体就包含着1529个基因,y染色体包含着344个基因,而且单个基因动辄就是成千上万个碱基对,要对它们进行逐一分析,可以想象其中具有多大的难度。
好在有一点值得庆幸,人类基因组计划早在1990年就正式启动了,虽然还未进入收获期,但三年多时间过去,也获得了相当多的成果。古仕国作为中国国内生物领域的泰山北斗,又逢中国正在试图推动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工作,在这方面可谓有着强力的外援助阵。
在离开华东理工大学,正式入主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之后,古老头即开始凭借有限的科技成果对这些基因开始了比对。但或许是因为工作量太过巨大,又或者是刚刚起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亦有着许多缺陷,总之古老头没有从中得出任何结论。
就当古老头一筹莫展,眼看就要前功尽弃之时,偶尔一次回头性的实验却让他有了意外的发现。
有一次,古老头安排所带的研究生进行细胞结构方面的观察,这一次却有了惊人的发现。
在高倍镜下,该位研究生发现了一个形状似椭圆形,但个体明显偏大,又与线粒体有着截然不同特征的细胞器。姑且将这个东西称作“细胞器”,它的个头足足是线粒体的三倍大!
刚一开始,那位研究生还以为是自己弄错了倍数,可再一看,倍数没有错,而且该细胞器与线粒体明显有着不同特征。谨慎起见,他将这个现象告诉了古老头。
古老头知晓后很重视,亲自取来组织细胞进行匀浆、离心、纯化,并做上镜前处理、染色,最后他也同样观察到了这一怪异的细胞器。与线粒体做了比较,两者迥然相异。
“这是怎么回事?”饶是在这一专业领域摸滚打爬了几十年的古老头也犯起了嘀咕。
“这个细胞器是之前不存在的,或者说在初期的培养中只有极其稀少的细胞具有这类细胞器!”古老头在他的实验记录本中如此写道,“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多,这一类细胞脱颖而出,并最终数量多到了可以被实验人员观察到的地步。”
因为这一发现,古老头不得不又跳回到了之前的步骤——“细胞分析”。而且这次走回头路的分析又让他有了另一个收获:原来这类细胞不是简单的多了一个细胞器,确切的说,它是多了两个细胞器!
这两种细胞器在外形上十分类似,都呈椭圆形,大小相差无几,只是其中一种相比另一种稍稍显得修长,稍一不注意就会将它们混淆。
这两种细胞器都具备稳固的双膜结构,且内部含有遗传物质dna。进行到这一步,有些问题已经明朗了,这两种细胞器及其携带的遗传物质,就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有了这一意外的发现,古老头的研究进入到了快车道,研究再次步入“遗传物质提取”步骤。并且很快从两种细胞器中分别提取到了相应的dna长链。
接下来就是要对dna长链进行测序,进一步搞清楚这两个细胞器中携带的遗传物质到底有怎样的功能。
而且这两种细胞器的出现也催生出了一系列疑问:为什么在这些细胞中会具有这两种细胞器?这两种细胞器在遗传的时候,是借助自身携带的dna进行自我复制,还是在细胞核中的dna的作用下完成的?
古老头隐约有一个猜测,这两种细胞器应该同线粒体、叶绿体一样,都是在自身dna的作用下完成复制的,这便说明这两种细胞器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它不是由细胞核内通用的遗传物质编码的!因此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培养前期的时候,只有少数几个细胞才具有这两种细胞器。
但同时,前期只有少数细胞才有,后期却出现了大量细胞都有,这一结果是否说明了它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还是说在同等培养的环境下,它比其它细胞具有更加顽强的适应性,优胜劣汰导致它大量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