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会议结束后,林有德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却发现薇欧拉不在里面。
然后他才想起来今天薇欧拉回前线去了。
林有德坐回自己的位置上,解开上衣的第一颗纽扣,然后拉了拉领口让空气灌进衣服里面。这个时候空气已经带着些寒意了,凛冬将至。
在另一个时空的中国,军事爱好者们基本都有一个共识:不要在冬天进攻俄国。这种共识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爱好者们制作的一些军事游戏mod里,在冬季进攻俄国会有一系列的触发事件冒出来,极大的增加游戏难度。
这种“氛围”让一些新入坑的军事爱好者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德意志横扫欧洲只是败给了天气”这种说法,这说法造就了无数德棍,荼毒深远。而事实上,德国也是个纬度很高的国家,冬天也挺冷的,尤其是东普鲁士那种地方,纬度比斯大林格勒还要高,只比莫斯科低一点。当然东普鲁士靠海,没那么冷,但过分强化寒冷对德军的影响就不对了。
实际上,德国人只是受不了深冬之后的俄国,在另一个时空的莫斯科会战中,缺乏冬装和冬季润滑油的德国人也是在十一月中旬的时候才开始扛不住的,之前还能勉强作战。
在德\一\本\读\小说 国人扛不住之前,阻挡德国人的其实是“泥将军”,冬季小雪让俄国松软的泥土地变成了烂泥地,让德国的装甲部队行动能力大幅度下降,而那些只能依靠骡马来运送补给的传统步兵师的挺进速度更是变得龟爬一样,泥泞拖住了德军的脚步,将当时德军相比苏联红军最大的优势给彻底抵消。
而在北方列宁格勒战区,泥泞对德军的影响更大,奥托?卡里乌斯等人的回忆录都提到坦克之类的东西陷入泥土中不能动的情况,为此卡里乌斯反复强调装甲作战之前要勘察地面,看地面能不能经受住坦克的重量,他自己也养成了骑摩托亲自在战线上飙车检查地面状况的习惯,侦查过程中遇到的危险甚至比他在战车里遇到的更多,他在东线负伤也是因为骑摩托穿越两军分界线被火力扫射。
这也是林有德喜欢卡里乌斯的原因,他第一次看《泥泞中的老虎》时才十多岁,正是叛逆的年龄,觉得在战场上骑摩托飞奔的飙车党卡里乌斯帅极了,也形成了德军在东线打得很潇洒的错觉——后来林有德才知道自己被节选版本坑了(当时就没有全文翻译版),其实卡里乌斯在东线打得很辛苦,环境非常恶劣,每一场战斗都是苦战,而且当时德军已经没有战役主动权了,实际上处于不断撤退节节抵抗的状态。
总之,泥泞才是东线德军最恐惧的东西,为了保证机动能力和补给能力,德军一直在努力修路,但是修路的速度赶不上前线战局的变化,修好的高标准公路几乎都给俄国人做了嫁衣。后期俄军能这样摧枯拉朽的前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德国人在占领区修了很多路,路的质量还很好,就差没有在路边用油纸包埋德国人了。
正因为对泥泞的深刻印象,卡里乌斯的自传才没叫“大雪中的老虎”,而是叫《泥泞中的老虎》——要知道老爷子可是在当时战线最北方的列宁格勒战区作战的。
当然,泥将军和冬将军是公平的,它们同样影响了苏军的作战行动,但苏军作为防御方,这种影响比进攻的德军要小。而且苏联部队在家乡作战,更熟悉状况。
而德国的失败并不仅仅是因为冬将军和泥将军,过长的补给线、工业能力和战争潜力方面的差距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另一个时空苏联最危险的时候就是第一年的莫斯科会战,当时苏联的工业迁移还没有完成,产能低得可怕,部队装备十分不足,而部队成建制的被歼灭也导致兵力上的缺口,新征召的部队缺乏武器也缺乏训练。
莫斯科会战结束的时候,苏联其实就已经可以预见到未来的胜利了,就算不发生斯大林格勒战役,总有一个其他什么战役会成为转折点。
而现在这个时空,林有德是幸运的,俄国工业远不及林有德用了那么多年发展起来的德国,只要德国有石油,先垮掉的就一定是俄国——哪怕俄国有美国的支援也一样。
同时德国的兵员也更充足,波军证明了自己是出色的炮灰,而北欧的军队也展现了相当的战力,西边的法国虽然现在只派了个集团军过来担任后方守备,但他们免除了林有德在西线的驻军压力,使得林有德在西线只需要防守荷兰比利时这两个低地国家。
林有德坐在椅子上,想着这些,脸上的表情不由得有些得意,拉拢周边国家建立这个联盟,大概是他林有德穿越之后做的那么多决定里最正确的一个,而等待俄军先进攻把侵略的锅甩给俄国人则是第二正确的决定,如果不是这样,林有德手里不会有那么多战意浓厚的波兰仆从军。
这时候,办公室的门开了,一身戎装的茜茜进入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