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首都。向来都是江山命脉之所系。如果都城所在地选择的不好。对江山社稷的存在来说。便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危急时刻。很可能一个本不该轻易灭亡的国家便因选择的国都地理上没有优势。从而轻易覆亡。
越国的都城如何呢?越国的都城在会稽。会稽近海。距都城没有多远便是一个海湾。出海捕鱼在当时还没有这个条件。更谈不上经商码头。因此海湾非常荒凉。连个地名儿都没有。很多年以后。这个海湾才有了名字。那时它叫杭州湾。
英淘率领的大军便是从海上折入杭州湾。在靠近越国一侧的海岸线登岸了。
庆忌伐吴时。孙武便曾利用海船长途迂回。绕过夫差防御的主要方向。自其腹心登岸作战。从海上运兵。这才春秋时代是史无前例的作法。这件事对近海的越国造成了极大震动。有些颇有远见的大夫甚至曾经进言。请求国君将都城内迁。因为他们感觉到一直以来是天然屏障的海疆从此不再安全。绵延无限的海岸线根本无从防御。谁也不知道强敌会在哪一天。会在什么地方登陆。从而绕过他们陈于边境的大军直取都城。原本的天然屏障反而变成了易受攻击的一个软肋。
然而迁都岂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一旦迁都。许多本地公卿世族的利益就要受到重大影响。因此这件事还没有得到绝大多数的公卿大夫们支持。暂且搁置了下来。
勾践心细如发。他虽然不知道吴军北伐根本就一开始就是对越国设下的一个局。还是顾虑到了大军倾巢而出。内部空虚的万一之险。因此对集中了吴国大批战舰地南武城派出了许多斥侯密探。严密监控那里每一艘战舰的进出。但是饶是勾践机敏多智。也没有想到做为整个灭越计划的重要一环。庆忌早已派人同鲁国取得联系。向鲁国借船运兵了。
当英淘率军在杭州湾登岸时。海边的渔夫们诧然看着数不清的大木船飘摇而来。眼见从未见过的如此奇景。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吴军根本不去理会这些在近海打渔的渔民。他们一队队离开木船。大模大样的走到平坦地沙滩上。在伍长、两司马、卒长、旅帅等各级军官地号令和大旗指挥下井然有序地排列着队伍。
孙武在飞狐谷时曾按照低阶军官的标准对每一名士兵进行训练。这些士兵经过伐吴之战的战火洗礼。已经成长为一个个合格的军官。颇具指挥能力。在他们的指挥下。整支队伍迅速集合完毕。
随后英淘开始调兵遣将。他派出由两名旅帅统领的一支人马攻向吴越边境处地越军驻地。自从越军主力进入吴国作战后。留守在御儿城对面越国军营的士卒已经不多。而且大多是老弱残兵。这两旅人马已足以解决他们。
英淘又派出一卒人马。和四十多名东夷神箭手一齐护送丹乌从陆路继续向南挺进。这四十多名东夷箭手人人挎弓背箭。另一侧肩头都挎着一个沉重的包袱。里边都是些珠玉财宝。他们此番深入越国南部。肩负着一项很重要的使命:招安。
越王允常姓姒。姒氏一族原本居于北方。在今齐国境内。由于齐、鲁、吴等国相继建立并强大。在周王朝建立前便已存在的商朝诸侯国越国被迫一步步向南迁徒。直至来到如今的越国地带。并在这里定居。
说起来。他们也是越国的外来一族。当地本有许多自古在此生活的本地民族。其中最大的一支也是夷人后裔。世人称之为三夷。
但这仅是世人为了和淮夷、东夷不同居住地地夷人区别开来才如此称呼。在三夷人心里。却是自认和东夷、淮夷同为少昊后裔的夷人一族的。越国对这支国内人口最庞大的异族始终视为异类严加防范。对他们的统治也比较严格。吴国近年来向越国索要地大量木材、矿石。便被越人做为徭役分摊到了这些夷人身上。让他们入深山伐木、进山洞刨石。艰辛的生活、繁重的劳役令三夷人对越王允常的统治极为不满。
此次嬴蝉儿派丹乌随英淘大军南下。便是要以夷人之王的名义。派使者与三夷族的首领接触。劝说他们揭竿而起。消灭姒氏政权。他们是本地民族。又是越人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如果能劝得三夷造反。夺取越国并迅速稳定越国便绝非难事。
安排了他们离去之后。英淘便亲率主力大军。自杭州湾出发。在早前曾多次深入越国充当斥侯熟悉越国路径地秘探们带领下直扑会稽城……
会稽越王宫。群臣毕集。惊惶失措。
越王允常铁青着脸色坐在上首。他刚刚派出信使火速去召勾践率兵回国。但是远水不解近渴。面对来势汹汹即地吴军。允常实是一筹莫展。
群臣议论纷纷。有劝大王立刻逃上会稽山的。有劝大王移驾句无地。甚至还有人异想天开。劝允常先逃亡楚国的。七嘴八舌莫衷一是。吵得允常晕头转向。他不由大吼一声道:“统统住嘴!”
随着允常一声大喝。朝堂上顿时肃静下来。刚刚还争得面红耳赤的大夫们纷纷向允常望去。允常重重地喘了几口大气。努力平抑了一下呼吸。放缓语气问道:“吴军突出其来。直扑会稽。我越国大军在外。内部空虚。该如何抵御强敌。还望诸位大夫群策群力。商量出个得宜的办法来。大敌当前。我们切不可意气用事。自乱阵脚。若成大夫。你先说。如此情形。我越国该如何应变?”
若成踏前一步。沉吟着说道:“大王。我吴国精锐尽出。留守会稽的都是老弱残兵。难敌吴国虎狼之师。以臣看。我们应当坚守城池。避免会战。发动国人上城坚守。直至太子率兵返回。须知楚国费无忌还率大军在吴。吴军必不敢在此久战。因此只待太子率大军返回。则吴军必退。”
允常听了微微点头。大夫计研立即闪身出来。高声说道:“大王。臣以为此计不妥。”
“怎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