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粗暴下的真实(1 / 2)

文艺生活 薪越 1163 字 2022-03-27

这种晃动的镜头会让电影院的观众感到不适应,不过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会觉得新奇。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观众看电影看的是故事,顶多思考一下这个故事有什么内涵,圈内人看的是这部片子的导演手法、摄影构图、道具布景、以及演员的表演。

他们认出了片子里带着红围脖的女孩正是上午来面试的考生。

红色的围脖和古老的京城,女孩干净的面孔和奔跑的动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京城是老旧和安静的,女孩是鲜亮和运动的。

整个画面一下子鲜活起来。

作为电影学院的老师,他们习惯了在看片子的时候进行分析,想看出每个镜头所要表达的意义,这部片子第一个镜头就让他们振奋起来,有了看下去的**。

接下来,女孩在京城各处采访,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的问着同一个问题。

“你觉得京城的风大么?”

三位主考官一开始还在考虑这个问题有什么深意,是射影了什么,后来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没什么意义,就是一个话题,主要看的是被采访者的反应。

有点故弄玄虚了。

主考官们略有不满,他们教过许多学生,不怎么喜欢这种耍花招,投机取巧的人,这样的学生走入社会后可能取得一时的成功,却很难拍摄出真正深刻的作品。

然而,随着片中采访的进行,他们慎重起来。

他们发现女孩手里的话筒就像是一个探测器,能够探出被采访者真实的一面。

这是街头的突然采访,性格实诚的人会面对镜头,心虚的人会选择躲避,暴躁的人会恼怒,虚伪的人会假意迎合,所有的一切都在镜头前显露无遗。

这是电视上那些新闻采访看不到的一面,更为直接和真实,或者说有点粗暴。

就这样没有提前商量,不经过被采访者允许的情况下,粗暴的把这些人置身于镜头之下,不给他们思考的机会,具有极强的实验性质。

他们还能从中看出一些拍摄者或者说制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整部片子带着一种讽刺的味道。

比如,那些在**前的受访者,很显然表达了人们对于权利的崇拜,受访的干部则是一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模样,饭店食客的虚伪,酒店内穿着西装的有钱人一脸的麻木和冷漠。

对于工人和清洁工,还有刚结婚的小夫妻,在镜头里就显得温和很多。

制作者有意识的表达了对于权威者的蔑视,以及对于普通人的关怀。

在片子的结尾,是一家医院。

这时候,影片出现了难得的温情,对准了那些受苦的病人,听着他们诉苦。

这是冯晓刚的惯用手法,他擅长调侃和讽刺,最后还不忘给观众来一碗心灵鸡汤,让观众感动一把,觉得片子有关爱和情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