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更,改了前两章就睡着了,醒来再写,终于把五章弄完了。不过都是小章,就当每章欠了一千字,之后会补齐。
稍稍几句闲话,两人便到了议事厅的正厅之中。
今日是议政会议的会期。
议政已经到了大半,适逢其会的游师雄,才会在早上来到都堂。
其他宰辅,几乎都到了。
但章惇还没到,他总是最后才到。
而韩冈也没到,但他从来不会像章惇一样总是姗姗来迟,而是到得不早不晚,显得很是中庸。
今天韩冈没到,则是另有原因。
“玉昆相公进宫去了,还没回来。”先到的沈括,跟两人说道。
都堂的成员每五日在皇城中值日一次,同时每半个月入朝觐见太后一回。
但两位宰相,则是两三日就入宫一次,向太后禀报军国重事,不过因为安全的缘故,章韩二人除了每半月的朝会日,决不会同时入宫,总有一个人在外面留守,以备万一。
太后一直在宫中休养,天下军政诸事,都是由宰相、都堂、议政处理,事后报予太后。
名义上,整个朝廷还是在太后的指挥下运作,而太后本身,则是得了先帝的遗诏,方可垂帘听政。
按照李承之从韩冈那边听来的说法,就像儒门道统。这大政归属之争,也有所谓的法统。
大议会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把决定大政归属的权力,也就是废去旧日帝位传承的法统,而将之归于代表天下亿万士民的大议会。
虽然李承之对韩冈的做法,还是有几分难以认同,但看皇帝如今的态度就知道,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皇帝的时候了。
在这一点上,李承之没有半点心结。
主持会议的两位宰相还没来,也就没有会议时的严肃静默,宰辅和议政们,大多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小声的说着话。
沈括和游师雄,铁路总局的正副官,也在向李承之告罪之后,到一边说起了话。
不过也有现在李承之面前的黄裳一样,坐在圆桌边,手里捧着一本书,专注的读着。
“勉仲,看的什么书?这般用心。”
“参政!”
几秒之后,黄裳方才转过了视线。看见是李承之,连忙起身,行礼问候。
李承之回了一礼,偏过视线,看了黄裳翻在桌上的书本一眼。
黄裳见状,就把封面翻了过来。
是《自然》的子刊之一,刊名就是简单的《经义》,两个大字纵列排在封面正中。只有封面抬头处,能看到小了几号的自然二字。
李承之瞥了一眼,就问,“看到几篇好的?没有那种太牵强的吧?”
“这一期还好。”黄裳指点了一下,“有几篇的确是有些真知灼见。”
韩冈曾经说过,气学士人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非异论,排异见,不免偏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换个说法,就是能拉拢的,都拉拢过来。
《自然》旗下的这一份经义子刊,就是专门为了拉拢潜在的支持者,同时给气学妆点门面用的。
蜂拥投稿的各地宿儒的姓名,能编成一本一百页的书。而通过论文刊发,成为学会会员资格的儒生,目前已有五十余人。
张载对儒学经典的诠释,其严密性和逻辑性,比不上王安石的新学,更比不上二程的道学。
而韩冈为了推广他的格物之说,又必须更加别扭的诠释经典。尽管在与其他学派的辩论之中,都可以把辩论的焦点转换到事实验证上。
随着格物之说的发展,也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抛掉儒学,对学习格物之学,并没有任何影响。
但韩冈想要让气学彻底取代新学,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那就必须有一套严密的儒学理论。这就要招揽大儒们去为之添砖加瓦。
李承之从黄裳手里接过这本《经义》,随手翻了几页,其中的确有几篇还算新奇的论文,但正题上还是显得平庸,看起来韩冈要实现他的目标,还是有一段不短的距离。不过,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距离。
李承之翻了几页之后,就换给了黄裳。
他低声问着如今的开封知府,“勉仲,今天会上要议论的事,你可有什么新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