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台这边待了两天,黄钟就把工作都推给王文华老师,人家是专业的,业务比他熟练多了。
自己则被小李子拉着,去看房子。
小李子不愧是地头蛇,又铁定了心跟黄老师干,所以比自个的事儿都上心。
俩人各骑一辆自行车,黄钟还带着闺女,迎着秋日暖暖的阳光,穿行在京城的大街小巷。
胡同儿里,有跳皮筋儿的小姑娘,也有淘小子滚着铁环疯跑过去,满满都是烟火气。
俩人沿着什刹海,一路向西北溜达,路过恭王府的时候,这里正在修缮,现在的恭王府,还没对游客开放呢。
“老李,你给我找的不会是这儿吧?”黄钟指了指路边打趣道。
“这地儿我可不敢联系,别说买了,就算租估计都是天价!”小李子连连摇头说道。
溜达到后海,远处又发现一群人,还有吉他声传来,估计又是一伙茬琴的。
小李子领着黄钟,拐进了烟袋斜街,青砖灰瓦,一股古朴的气息,立刻扑面而来。
烟袋街,也算是比较有名的胡同了,主要是当年抽旱烟袋或者水烟袋的人比较多,这条街上多烟袋铺,久而久之,就被称为烟袋街,
因为地形是随着后海而打斜的,所以就叫做烟袋斜街。
这边位于xc区的中心地带,有水有林,老首都有个讲儿:东富西贵,南贫北贱。
“黄老师,就是这家,一进的院子,里面收拾得挺规整,一直都住着人,你搬过来就能住。”小李子来到一处院门前,嘭嘭嘭地开始敲门。
“来了。”院门打开,是一个银发的老太太,拄着拐棍儿,走道颤颠颠的,还是小脚儿。
“呦,是小李啊,快进来。”老太太认出李成儒,便招呼进院。
小李子顺手搀着老太太:“冯奶奶,我领朋友看房子来了,这位是黄老师。”
黄钟也就顺着叫了一声冯奶奶,然后打量起院子。
院子不算大,但是很精致,正房三间,坐北朝南;两侧是东西厢房,住一大家子都够用,别说黄钟他们爷俩了。
窗台下面摆着水缸,里面还有几尾金鱼,黄丁丁一瞧这个就迈不动步,趴在水缸边上瞧。
院子里还有一株石榴树,上面还挂着几个红灿灿的大石榴。
石榴百子,象征着子孙旺盛,所以老首都的院子里,都喜欢栽种这個。
进屋瞅瞅,房子保持得很好,应该是进行过几次修缮。
转了一圈,黄钟心里比较满意,剩下的就是价格了。
对了,家里两口人,还得征求一下黄丁丁的意见。
好像也不用问,小家伙进院之后,小脸儿就乐呵呵的,一副十分开心的模样。
老太太嘴里唠唠叨叨的,讲述着她和这个房子的历史,说的小李子都不耐烦了,直接问价儿。
等老太太说出两万块钱的时候,黄钟心里就已经做出决定。
就这地理位置,搁几十年后,最少八位数打底儿。
小李子又跟老太太争争讲讲的,最后定下来一万八千五百元。
黄钟也是干脆,直接交了一千块定金,至于过户什么的,那还得等些日子,他得把户口迁过来之后的。
等到从小院子出来,小李子还埋怨黄钟心急,要是再抻抻,肯定还能再讲下来千八百的。
“老李,差不多就行了。”黄钟心里高兴,中午就请小李子下馆子,然后收拾一下,就兴冲冲地回插队的地方办手续。
临近国庆节,地里已经开始收秋儿。
铁岭莲花石嘴沟子村,赵大嫂赶着驴车,车厢里装着半下子土豆,上面还坐着她五岁的女儿小芳。
虽然当家的也放了农忙假,可是赵大嫂可舍不得叫老赵下地干农活,好不容易放假,在家里好好歇歇,做点饭就成,顺便照顾一下家里的小儿子铁蛋儿。
这孩子是个聋哑儿,身体也不好。
“娘,丁丁,好像是丁丁!”耳边传来女儿的喊声。
赵大嫂用手勾了下头发,顺到耳朵后边:“你这丫头,又想丁丁妹妹了是吧?”
“真是丁丁,还有黄叔叔!”小芳直接从车上跳下来,使劲挥舞着两个胳膊,向后跑去。
后边也正有一个小不点,一边向这边飞跑,一边大喊:“姐!姐!”
很快两个小丫头就抱在一起,冲得太猛,都骨碌到草地上。
赵大嫂赶紧跑上去,拉起两个孩子,然后黄丁丁就扑进她怀里,嗷嗷哭喊起来:“二娘!”
黄钟背着个大包,手里还拎着俩大提包,笑吟吟地望着这一幕。
“老赵,老赵,快点,小黄他们爷俩回来啦!”赵大嫂一进院就大声嚷。
只见老赵扎着围裙从屋里跑出来,瞧见黄钟,咧嘴一乐,随后呱嗒一下把脸撂下了,理都没理,转身回屋。
这是咋了?
黄钟都被他搞得一愣,然后就看到老赵端着半盆子水出来,哗啦一下倒在院子里,然后长叹一声:
“回来就回来吧,首都那嘎达,不是咱们平头百姓能留下的,正好我们民间剧团还缺个拉弦儿的,回头我跟团长提提你。”
原来是以为黄钟又被打发回来呢,赵大嫂连忙乐呵呵地解释:“老赵,小黄是回来迁户口的,以后就是京城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