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焚书,大家都别活!(2 / 2)

语毕,李斯半躬其身。

态度很是诚恳,虔诚。

他对始皇帝的态度,就像是一个信徒对着侍奉的神明一般。

始皇帝点点头,深有同感地道:“李斯所言,甚得朕心。诸公若无异议,便按照李斯所言去办。李斯,你与王绾同去丞相府。”

“臣有异议。”

王绾和李斯本就政见不合,如今又听得李斯谏言这种与天下读书识字之人为敌之事。

在李斯说完之后,立刻怒气冲冲地道:“陛下自有陛下的威严,朝廷秩序也能慢慢建立完善,何至于将所有书都烧掉?天下无书,那我大秦子民将如何自处?如何修身?如何为陛下安邦定国?”

李斯立刻对答。

“无书便无法自处?右相不妨去民间走访走访,看看有几个人家家有一书。不读书便无法安邦定国?我大秦锐士,战无不胜,其中又有多少识文断字之辈呢?修身靠的是律法,是靠秦律来规定我秦人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关书何事呢?再者右相是否年迈未听清,斯说的不是焚尽天下所有书,而是留了医,卜,农家等书籍供百姓习之,发展。斯所言,有错乎?”

有王绾打头,李斯又已将自己思想言说完毕,一个又一个的秦臣开始源源不断得向李斯发难了。

自咸阳殿始皇帝未追究隗状之错那日起,群臣便知道,始皇帝并不反感讨论,而是反感带有私心的讨论。

“依左相所言,岂不是天下之人都不识字邪?那医,卜,农书留之何用?那秦律谁人宣之?谁又来断言秦律之真假?”

李斯笑了笑,道:“此言斯与你想法截然不同也。正因为天下不识字,书籍孤本皆在博士署。百姓要想学医,卜,农书,知秦律几何,懂秦律言之何物,必须向官府问之。此不是提升官府威信,提升陛下威严乎?”

又有一秦臣站起,道:“陛下,臣认为不妥,我大秦子民众多,官吏如何能尽皆教之?何况,医,卜,农等书皆是需精研之书也,官吏也不能尽习之。且能存至今之书皆是于世大有裨益书也,焚之将惹天下不满,万民失心也。”

李斯对答:“天下书虽有千万,然于世有裨益者却寥寥无几,烧天下之书,我大秦子民将尽皆受教于朝堂,有何不妥?若天下书存,则天下人之言行思想皆存,不关好坏,不分善恶,不论正反,那朝堂之威信焉能续存,此不是因小失大邪?”

朝堂群臣不断攻讦李斯。

但李斯历经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洗礼,对这种局面已不是第一次那般没经验。

且这次与上次不同的是,李斯的言论在秦国正统道理来说,是正确的。

天下百姓之所以仇恨始皇帝,之所以六国各地纷扰不平,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太多了。

比如赵国,记住了长平之战的活埋,记住了邯郸之战的“赵人永不降秦”,怎么会对秦国有好感?

那怎么解决?

让他们记不住不就好了。

把所有书都烧了,不让他们记住。

不靠文字,不靠书籍。

只凭记忆,能记住多久的事?

而这个,就是秦国能强大的根本原因所在。

秦国的耕战政策就是如此。

这也是商君书中的重要思想。

秦国为什么朝堂上大多都是外来者?因为秦国压根就不允许教书。

秦国的玩法就是种地,打仗,种地,打仗。

教书干什么?让这些百姓识字干什么?他识字了明事理了那不就有思想了吗?那不就不听朝堂的了吗?那不就不怎么好控制了吗?

那朝堂政策施行怎么办,不能全都是莽夫当家吧?就算历代秦君都是王者,一个王者累死也敌不过天下聪明之辈吧?

简单啊。

招贤啊。

我不培养人才,我把其他国家的人才挖过来不就行了?

来来来,我秦国求贤若渴。

只要你来我秦国,房子,地,女人,尊严,要什么我给你什么。

六国给得了你们的我秦国能给你们,六国给不了的,我秦国照样能给!

而人才越聚越多也只是一代用的,因为秦国自己没有人才诞生土壤,秦国不让你办教学。

你牛批归你牛批,我给你房子给你地给你女人都可以,但有一点你记住了,别跟我玩什么学堂之类,我不需要你给我培养人才。

这就导致韩国有张氏五代相韩,而秦国丞相或者说相邦呢?别说同出一家,连同出一门的都没有。

商鞅,范雎,张仪,吕不韦,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

没有人才诞生土壤,秦国这个高待遇一直在,从不饱和,于是各国人才一代又一代地纷纷往秦国跑。

然后不要以为这个时代的人,会被国家荣辱之类的想法所牵制。

因为战国是什么时代?在吕不韦没攻下周时,春秋战国本质上是东周时代。

天下共尊周。

天下之人,实际上可以说都是周人。

大概论述就是这么个意思,分封制本意上也不是分裂国家。

跨国效力,在当时文人看来,就相当于是跨省工作一般,有什么好稀奇的。

嬴子楚决定灭周的时候,就是他认为秦国可以鲸吞天下的时候。

秦国就实行这么个政策,自己发展武,从别的国家挖智,然后把别的国家都干没了。

当然,也是有弊端的。

弊端就是,没有足够的官吏去控制打下地盘。

如果秦国有系统人才培养计划,那直接抽调人才安插在打下的城池就可以,但他没有。

他一代又一代臣,都是挖墙脚。

正常的解决办法是,分封,大家一起管管。

不正常的解决方法是,焚书,大家都别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