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大明取缔了人力轿子,在大明各地占据庞大数量的轿夫就失去了原本的工作。
人力轿子,无论是两个人抬,还是四个人抬,说到底,都太浪费资源了,大明人口再多,占据最多数的还是农民,以农为基础的大明想要从小农经济转入工业革命很不容易,因此只能是先将部分人口投入工业。
取缔人力轿子,取缔大明范围内规模庞大的勾栏之所,将其送入工厂,从事纺织、从事炼钢,大明的工厂缺人可是很严重的。
凭借这些人口,大明平稳的渡过了初期可能面临的工业人口不足的问题,随着工厂越建越多,朝廷越来越重视工业发展,大明南征北战至于广修内功,修葺官道,兴建水利,大明的人口红利被调动起来,如今大明在工业革命中大步迈进,也不再会有短缺工人的问题了。
没了轿子,马车驴车这一类运输工具就成为大明主要的载客工具了,眼下大明不缺驴子和马匹,一些驽马和驴子拿来拉车正合适。
至于黄包车的问题,等朝廷啥时候解决了橡胶不足的问题再说吧。
眼下朝廷自南方所得的那点橡胶全都投入工科院,那么多工业机器需要橡胶,朝廷对橡胶的需求量极大,这也是朱由校为什么一再把眼光望向南洋的缘故。
工业革命时期的大明太需要橡胶了,而橡胶这玩意,人工合成以现在的技术根本不可能,更何况人工合成的永远替代不了天然的,而大明周围盛产橡胶的也就南洋一地。
根据探查,朱由校发现南洋的环境非常适合橡胶树的大规模种植,这里可以成为大明重要的橡胶产地,毕竟眼下小冰河时期,南北气温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水位也在下降,这种时候,南洋这种气候稳定,温度适宜的地方,无论是产粮还是产橡胶都对大明来说是很重要的,是在大明全力发展工业之际,还能保持粮食稳定,百姓不缺吃穿的重要仓储。
也正因为如此,朱由校不止一次把目标投向南洋,只是一直没找到什么合适的机会罢了。
眼下民间已经有了一定的舆论氛围,但朱由校依旧没急。
打南洋很容易,朝廷发王师,派遣水师舰队去打,南洋哪怕气候再炎热,蚊虫再多,什么雨林毒瘴,什么毒虫沼泽,又有什么用?
当年始皇帝发秦军五十万征南岭,大军遇山开道,遇水搭桥,什么雨林毒瘴蚊虫毒蛇都没能阻拦秦军的步伐,大秦黑龙旗所到之处尽为王土。
两千年前的秦军有这样的能力,如今的大明自然也有这样的能力,甚至动员能力,后勤准备能力比秦军更强更完善。
打好打,打下来之后呢?
是把地还给当地那些土著,还是大明占下来,还是怎么做?
大明是要自己花钱帮那些土著发展,还是只顾自己取利?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话朱由校反复读之,每读一遍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如今大明已经渡过了最危险的时候,不需要急躁,大明的体量摆在这里,事情可以慢慢来。
所以朱由校很淡定,民间舆论怎么吵得火热,他都高居殿堂岿然不动。
他不需要亲自下场,那些商人,那些百姓就会按照他的意思去推动事情的进展,到时候他只需顺水推舟即可。
朱由校不急,东南沿海的商人们可有些急,他们是真想早一日把南洋那些红夷人给收拾干净了,他们好去赚更多的利益。
只要朝廷把红夷人赶走了,那红夷人留下来的城市,矿场,种植园什么的,不就是大明的了?
朝廷眼下不可能在南洋实行统治,因此南洋那些东西到时候不还是他们这些士绅商人的?
商人们急,钱谦益也有些摸不准朱由校的意思了。
在他看来如今民间这么多百姓士绅推动,对南洋出兵已经是大势所趋了,但朝廷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呢?
朝廷还缺了什么呢?
到底还缺了什么呢?
钱谦益想了想,他恍然大悟。
当即,钱谦益让下人取来酒水和笔墨,他要写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了。
学着唐代李太白那样几杯酒水下肚,钱谦益感觉自己那叫一个文思泉涌,豪气万丈,看着眼前展开的空白纸张,钱谦益挥毫洒墨:「汉家居中国而御万邦,广播仁义威德乃天下咸服。今有圣君临朝光照宙宇,四海之内尽为番邦,六御之下皆是王.南洋诸地久为中原之属..
挥毫洒墨千五百字,钱谦益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的好文章来,细细看过又略经修改后,钱谦益摊开折子,将其抄录一遍,然后揣着自己写好的折子就本着礼部去了。
大明六部,吏部最尊,礼部最贵,户部兵部次之,工部刑部最贱。
这是之前人们对六部的认知。
毕竟吏部属于天官,礼部是臣子入阁最正统的道路,而户部握有天下钱粮,兵部掌管天下兵马。
按照大明最正统的进阶路线,考举入仕途,进士入翰林院编修,随后入六部做郎官,中途外放一地牧民积累经验,后期得到皇帝赏识入礼部做侍郎,只要不出什么大问题,那就是擢升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内阁。
不提科举,如今大明报也被礼部掌握着,想要在上面发表文章,你不去礼部找关系去哪里啊。
钱谦益坐着自家的马车慢悠悠到了礼部,侍卫一看马车就知道是哪位大佬到了,立刻去通报张瑞图。
当钱谦益进入礼部时,张瑞图也从后堂出来了。
「张相。」
「钱相。」
二人笑眯眯打过招呼后,张瑞图请钱谦益去后堂落座,二人喝茶之际也不忘聊聊国事。
这聊着聊着,钱谦益就问道:「次辅啊,这民间的风言风语,您可有所耳闻啊?」
张瑞图看了看钱谦益,随后说道:「民间的流言传闻,老夫倒是知道不少,最近这段时间,京师的百姓对南洋之地倒是颇为关心。」
说着,张瑞图笑呵呵的放下茶盏拿出一份文章来:「这不,老夫这里还收到不少士子文人递过来的文章,都是想让朝廷出兵,驱逐南洋那些红夷人的。」
「说什么南洋膏腴之地,不应为蛮夷所占,当为中国所属。」
钱谦益听了点了点头:「民间这士子文人,倒是还有几分报国之心。」
张瑞图颇为好奇的看着钱谦益:「怎么?钱相你也觉得南洋之地富裕,应当为我朝所用?」
钱谦益从袖子里取出自己的折子:「老夫近日听闻民间舆情,略有所得,拙作一封,还请次辅评鉴。」
张瑞图那是出了名的好文章,当今天子那是数次夸赞,每次都不吝溢美,如果说大明朝要是有什么文学奖,第一名绝对是张瑞图,这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文章写得就是这么漂亮。
看着钱谦益拿出来的折子,张瑞图眼皮子跳了下,同为内阁辅政,钱谦益请自己评鉴文章,是什么意思?
「老夫这点墨水怎么能评鉴钱相的文章,钱相可是太谦虚了。「张瑞图说着,将钱谦益的折子细细看了一遍。
好文章,的确是好文章。
这篇文章让人看得是热血沸腾,将大明的强盛富裕,百姓的骄傲展现的淋漓尽致,非常符合大明的核心价值观。
其大概意思就是:大明就是天下中心,是天朝上国,四方小国纷纷朝贡,万邦来朝,大明傲视天下,庇护亿万臣民。如今大明这么强大,泰西之地的
红夷人还敢跑到大明的地盘上欺压大明的藩属,大明就应当提王者之师讨伐这等不臣蛮夷,好叫天下人知道得罪了大明是什么后果。摧毁他们的城镇,霸占他们的财富,把大明的威仪和文化宣传到南洋各地,把王化之光播撒到泰西之地,好化蛮夷为王臣...
看了这篇文章后,张瑞图也知晓钱谦益的意思了:「钱相这也作的一手好文章啊。这片文章,钱相是想发在大明报上?」
钱谦益点了点头:「老夫也想为民间的士子文人发发声罢了。」
张瑞图当即说道:「钱相既然如此说了,老夫也不推辞,后日,后日这份文章就会出现在大明报头版之上,三日后就能出现在南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