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魏军攻下益州,刘璋投降后,益州派世家大族,也几乎都投靠了魏国,这些人以谯周黄权等人为代表。
而东州派,则是荆州益州交界处,在两州都有关系的士族,这些人多是刘璋父亲刘焉的旧部,以许靖,张松,法正为代表。
刘焉做益州牧期间,为了压制益州派,便重用东州派,这种做法和袁绍曹操一样,都是用外来士族削弱当地士族影响力,属于这个时代的常规操作了。
即使是袁熙,也是无法避免这种局面的勾心斗角,所以他才设了两个陪都,让底下的官员也摸不清楚袁熙到底偏向于哪个派系。
而随着如今袁熙地盘增多,麾下的官员都是来自于五湖四海,虽然官员派系不可避免,但谁也不敢说自己派系中以地域为标志,这无形算是安然过渡到了平稳时期,从而避免了很多隐患。
但魏国这边就不行了,要是魏国能够统一中原,自然能压制很多隐患,但如今魏国丢失了大片地盘,威信受损,从而很多士族官员对于曹丕的威望,也是心里颇有微词的,甚至延伸到了已经死去的曹操。
这样一来,曹操重用颍川派的做法留下的隐患,便慢慢凸显,原来受到颍川派排挤的士族们便抱起团来,和颍川派明争暗斗起来。
而魏国之中,还有一股势力,便是曹氏夏侯氏宗族,在这其中也发挥了不少作用,其先前有很多人和颍川派联姻,但也有一些刻意和颍川派保持距离的,因为他们察觉到,新帝曹丕和曹操的想法并不一样,仿佛对颍川派并不是全力支持的。
于是曹魏宗族也分成了两派,这里面的关系错综复杂,而对此全部看在眼里的,便是曹丕。
他在曹操的炼蛊之中幸存了下来,手腕仿佛是突破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次单独召见荆州官员,便是他的手段之一。
想要掌控一地,其实是无法离开当地士族豪强的,因为皇权不下乡,若不和本地豪强搞好关系,种田都没法种。
当然,如果将当地豪强杀光了,安排自己人手进去,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但只要杀不干净,就会有后患,曹操当初的兖州治就是如此。
曹丕虽然行事荒诞不经,但他还不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尤其是现在魏国急需士族助力的时候,他自然是选择了拉拢怀柔。
这种情况下,曹丕想要让荆益稳定,就必须要得到两派官员的效忠,如今他便是捏着鼻子,也得让这些本来心思不一的官员,暂时聚起来为魏国效力。
因为曹丕早就通过校事府调查过这批成分复杂的人,发现他们立场异常混乱,有投效魏国的,也有暗地同情刘焉刘璋的,更有先前私通刘备,心向汉南国的。
换做几年前,曹丕早就下令搞大清洗了,但之前的许都的经历让他明白,这种举动其实作用不大,对于魏国威信伤害却很大,长此以往人心惶惶,谁还敢全力效忠魏国?
加上这两年战事不利,所以曹丕最初登基时候极为强硬的手段态度,也慢慢软化下来,他寻找的聚拢人心,建立威信的突破口,则是另辟蹊径,即从文学入手。
曹丕深知自己的军事能力,和父亲曹操根本无法相比,而且曹操不仅长于军事,文采更能服众,所以才能以其能力和人格魅力折服麾下官员。
而曹丕则是清楚知道自己打仗不行,便干脆把军政大权交给了司马懿,司马懿也是争气,在荀攸过世后,已经成了如今魏国唯一能挑大梁的军政大臣,相比之下,夏侯惇这个大将军,已经成了个只有虚名的空架子。
当然曹氏宗族也做过努力,其现在最大的希望,便是新秀夏侯尚,其先前的战绩也是可圈可点,但却因为和马超走的太近,在韩遂密告马超造反一事中受到牵连,如今也被调回了长安。
接替夏侯惇在凉州路坐镇的,则是曹彰,其对曹丕一直不服,当初被派去凉州的时候,也有大臣私下劝谏曹丕,说曹彰要是割据凉州造反,甚或投靠晋国,对魏国将是个毁灭性的打击。
对此曹丕则是心中冷笑,他对曹彰这人性格很是了解,曹彰对自己虽然不服,但对于曹操却是极为尊敬。
若魏国强大到一家独大,曹彰还真有可能造曹丕的反,但如今魏国风雨飘摇,曹彰反而不会造反作乱,以毁了曹操亲手建立的魏国。
拿捏到曹彰这种心理,曹丕极为胆大的派曹彰驻守凉州,在平定凉州反乱的同时阻拒晋军,收到极好的效果,起码晋军高干那一路的攻势在到了武威郡后,便戛然而止了。
不过凉州的气候很不好,曹丕得知曹彰这两年已经得了好几次病了,要知道此时曹彰才刚满二十岁,本不该如此虚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