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本身这种阴谋论是以结论来倒推出来的,还是缺乏事实依据。
他在向裕王讲课中,主要就是提出瓦剌首领也先指挥的土木堡事变,俘虏明英宗的那件事儿,本身就是一场偶然,也先在确认明英宗身份前,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
这和明朝文官这个时候主要思想是有巨大差距的,他们认为也先攻击明军,其目标就是直指明英宗,想要通过明英宗获得更多的利益。
如果,不是明英宗最后通过“夺门之变”复辟成功,或许还会对明英宗大加指摘,指责明英宗的不学无术和对太监之流的盲目信任,为什么不去信任忠心耿耿的文官呢?
看看,土木堡之后,大明朝的江山是文官们舍生忘死给保全下来的。
所以,皇帝对待身边那些太监,他们就是家奴,可利用却不可信任,治理江山还是要依靠文官。
文官们希望通过这件事儿告诉后面的皇帝们明白,他们的身份是不同的,是不能亲涉险地,皇宫以外许多敌人对他们正虎视眈眈,最好所有的皇帝一辈子都在紫禁城里生活就好了。
至于后面,魏广德更是说出了“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这个理论,术业有专攻,比如打仗,就交给会打仗的官员去处理,皇帝只需要选择合适的统兵官员就可以了,不要去瞎指挥。
这也是魏广德认真看了土木堡事件中明军军事部署和行动路线后才决定说出来的,明英宗的指挥确实存在问题,明军被来回调动,自己反而成为疲兵。
这些,魏广德都考虑要给裕王讲透,或许裕王以前就明白,不过魏广德还是打算按自己的想法,一个皇帝一个皇帝的讲一遍。
北方鞑子讲完了,就讲自己准备的私货,讲讲现在大明朝所处的时代背景,希望在裕王登基后能够改变些什么,争取结束大明朝“禁海”的国策。
明朝的禁海,其实禁止的就是民间对外贸易,官方主导的封贡贸易并没有禁止,这也是嘉靖初年,倭国大名间闹出“封贡之争”的根本原因。
来大明进贡,可以获得比进贡物品更多的赏赐,还兼营两国间的贸易,有利可图,故而争相冒充贡使也就不奇怪了。
魏广德打算好好的整理下市舶司的有关资料,自己也需要好好分析下,尽量让裕王,这位未来大明帝国的主宰者明白国际贸易的重要性,特别是大明朝在这个时期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力。
这时代的大明朝,无疑是这个世界的超级大国,虽然本身实力有限,但这是因为众多原因造成的,并不是国力不行。
而且,魏广德还希望通过让裕王,及裕王的后代都明白这些,所以魏广德把所讲的东西都详细进行记录。
无意之间,魏广德居然在大明朝开始了编书。
魏广德还没打算现在把这些东西推向士林,因为这一时期的士子们坚持的还是儒家那一套,从朝廷高层到底层百姓看来,国家就应该是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商人重利忘义,现在给他们谈开海禁,搞国际贸易,怕是要直接被喷死。
魏广德当然不会做儒家的叛逆,选择被士林唾弃那条道路,有些东西可以悄悄谋划,但绝对不能让自己站在台前,更不能过早的暴露出来。
来到这里多年了,魏广德有时候也在考虑自己该做点什么?
从最初在崩山堡的时候,想的是能够进大城里居住,到读书有成后就想着通过科举入仕当官,当大官,也享受一把三妻四妾的骄奢**的生活。
现在自己是个官了,虽然是官职卑微,还需要努力向上爬,可说到底他又有些迷茫了。
在严府里,魏广德看到了这个时代权贵的生活。
说实话,很符合他当初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可是,只有真正来到这里他才发现,小官其实也可以享受这样的生活,只是会稍微比权贵差上一些,但是好像更加安全。
而按照自己想象的,做大官,享受更加奢侈的生活,可你坐在那个位置上,本身就是被下面无数人仰视的,他们其实也无时无刻不在考虑怎么推倒你,取而代之。
严世番能享受这样的生活,是他老爹给他大好了基础,可就能永远这样过下去吗?
别的不说,就他们裕王府这帮人正在考虑的事儿,不就是想要弄倒他吗?
保裕王上位,为的不止是维护制度,也是为了他们的荣华富贵,要想获得就必须往上爬,把占着位子的人弄下去。
魏广德有点恐惧,以后他真的爬上高位了,开始享乐了,身后不知道多少双仇视的眼睛看着的,随时都在找机会想要取而代之,这享乐还能舒心吗?
在接到旨意后,魏广德才貌似终于找到了他来到这里的目标,让大明这个逐渐腐朽的机器重新运转起来,至少不能再继续这样迟钝下去了。
克制一些享乐,和同僚们喝喝花酒无伤大雅,穷奢极欲的生活还是算了,他要流芳千古而不想遗臭万年。
后世为什么张居正那么有名,还不是因为他是个悲情英雄吗?
他的改革被认为是有效的,只是不够彻底,又死的过早政令最终被推翻。
虽然魏广德在这个时候已经把张居正视为一个政治对手,但是魏广德选择隐藏自己,先看看张居正想要做什么,改革是改的什么,然后自己再借鉴,把雍正那一套弄到大明来试试。
到时候就算失败,后世自己的名气怕也会比张居正还要大。
裕王是不是万历皇帝?
记得原来看到的就是说,张居正和冯保联合起来欺负小万历,虽然感觉裕王和小字似乎不沾边。
算了,还是等等看吧,等到裕王登基定年号的时候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