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卷四 长孙大喜,发财前夕。(1 / 2)

第337章 卷四 长孙大喜,发财前夕。

浇河郡的动荡自然瞒不过慕容伏允。

不过他却是不太在意。

臣子之间有矛盾对他来说倒是件喜闻乐见的事情。

相反,臣子之间要是蜜里调油,他才会感到不安。

所以说,浇河郡的问题,他不准备过问,让他们去斗呗,他能有什么损失?

真正让他头疼的是使团被李承乾驱逐回来了。

而且,屈突部的事情他也听说了,这才是最让他难受的。

当然,要是我们能在年前把这么好的消息给皇后娘娘带回去,皇后娘娘定然不会少了赏赐。”

而隔浇河郡近的那些家伙,在听到了这个消息后,三五成群的就朝着浇河郡赶了过来。

“无妨。”慕容伏允思索了片刻后,说道,“老百姓都是健忘的,或者说,老百姓都是务实的,甚至,老百姓都是善变的。

其实这真怪不了李承乾,他不是不想写,关键是怕露馅啊。

对于他们而言,早点儿回去当然是好事儿。

宫女立马说道:“他是这么说的,听他说,他此番回来就带了不少,还问娘娘什么时候可以发卖。

看着自己手上又细又白的精盐,长孙有些愣神。

半晌,当她想起这唐月明是谁之后,这才错愕地说道:“本宫还以为他将母后给忘了呢,去,问问唐月明,既然选在了这个节骨眼儿上回来,究竟是何生意,前前后后要准备一年多。”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这一笔买卖,有得赚,而且还不菲。

“怎么说?”慕容伏允问道。

到时候那些老百姓就会给你上演一课什么才叫有奶就是娘!

他很清楚,等长孙看完了信和精盐,定然还有事情要交代。

现在也就是李承乾需要出政绩,但李承乾还能一直留在草原?

不可能,说到底,李承乾终究还是要回到长安去争那个位置的,到时候,李承乾离开了,谁还关心这些老百姓的死活。

是的,他们都想起来了。

当下,她就把那一小袋精盐给打开了,倒在手上。

应该是夸张,也确实很夸张!

但拉着货物的商队,一般都是二十天往上。

小宫女又立马跑了回去。

当然,这一切都是基于慕容伏允的看法。

说到这里,慕容伏允自己都笑了。

可一旦走在了回去的路上,那心里的动静说是归心似箭也不为过。

但这次,唐月明他们拉着精盐从日月山回到长安,只用了十七天!

听起来可能觉得十七天不应该很正常么?

不,不正常,那是千里之遥,那是用脚底板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

历史上的慕容伏允是在贞观九年自己抹了脖子,但如果真要让他熬下去,他到底能不能熬过李二,那真难讲。

提炼细盐对于李承乾来说当然没什么压力,而且大家如今干劲儿也足,没多久就先交付了一批。

“这般精细的细盐当真是要多少有多少?”长孙问道。

“大家都加把劲儿,争取在年前赶到长安。”路上,唐月明给大家鼓着劲儿,“殿下说了,年前回到长安,工钱加倍。

“对了,之前定城王送回来的那批军械,装备给亲兵的同时,也要让匠人研究一番,大明别的不说,就他们的工艺,当真是冠绝天下。”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都是一群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

在这一点儿上,我们的确不如汉人。”

“活口倒是还有一些,可他们未必真的还愿意……”身后有一中年人说道。

也好,就当放一个小长假好了。

李承乾出去一年多了,真就是只言片语都没有送回来过啊。

中年人点了点头,说道:“确实,对于屈突部这些家伙,我们的控制力还是欠缺了一些,属下一定加以改正。”

通常来说,从大明日月山到大唐的长安,快马的话也就几天的工夫。

说到这个,慕容伏允沉默了,他想收复赤水源么?这不废话,只是现在的大唐和大明势大,他没能力罢了。

不多时,小宫女就一路小跑,找到了唐月明。

贴身的宫女闻言,当即笑道:“殿下的本事,娘娘大可放心。”

对于这些家伙,最好的方法自然是以利诱之。

说着,她就给另一个宫女使了个眼色,另一个宫女立马就退了出去。

这种事儿,有什么好争论的?无数历史不是已经验证过这个问题了么?”

大唐有盐,这不假,但大唐的盐绝对做不到这般又细又白。

慕容伏允闻言点了点头,也没在这个话题上继续,两人又聊到了浇河郡最近频频的冲突之上。

呵呵,这岂止是大生意?

因为当初在前隋时,他们就曾经干了这么一次,而且同样是赤水源上的那批牧民。

前隋那么厉害,都打得慕容伏允抱头鼠窜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那两位皇帝都嗝屁了,他还在。

这事儿吧,还真不好说。

闹到现在这个地步,实属不应该。”

说实话,她最近是真的有些拮据。

他现在要做的事儿贼简单,就一个字熬,和李二熬,和大唐熬。

而就在浇河郡一天比一天热闹的时候,唐月明他们的商队也终于开拔了。

真不一样,至少赏赐就不一样!

当唐月明他们回到长安的时候,其实大家都没什么反应。

日月山的事,还真和他们大汗有关,虽然一路上早就有了猜测,可那终究只是猜测,这会儿,算是得到了一个确切的答案。

不过总的来说,他也没太当一回事儿。

真要是有粮食,对他们来说,那也是一条路对不对?

而随着消息越传越广,赶往浇河郡的老百姓也是越来越多。

而愿意建设大明的人,其实也只有李承乾,换其他任何一个人,确实没必要在西北苦寒之地费力不讨好的搞什么建设。

在这方面,长孙还是很注意的。

主要是李承乾的精盐要是全面铺开的话,大唐自己的盐商一定会面临灭顶之灾。

李承乾要建设大明,也只是为了回大唐争夺皇位的时候,给自己增添一些筹码,若非如此,他何必如此?

在和李承乾聊过后,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之前李承乾说,这是一笔大生意。

吐谷浑三百多年的国祚熬死了多少位帝王将相?

不过这跟他们无关,事已至此,他们也只需躬身告辞。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