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卷五 逐渐成长的李承乾(2 / 2)

“责罚就不必了。”李承乾摆了摆手道,“不过尔等都要记住,本王不希望再听到这种不确切的答案。

他之前还以为自己的奏章估计要之后再找个机会呈上来了,当然,和他有着相同遭遇的人,今天可不少。

一零三.一七二.一八三.七五

说到底,为官一途,他要走的路还很长。

他自上任刑部以来,也没少研究律法,他很清楚,刑部是他建功立业的地方。

要是再遇到类似于前几年那般的天灾,我大明也不至于没有抵抗之力。”

这也就是为何微臣要将称之为四年计划的原因?”

两年内的牲畜看上去可没那么好判断,而且,牲畜的数量极大,朝廷也不可能去统计每家每户的牲畜是哪年下的崽,而且,两年内的牲畜从体型上和三年的牲畜也没法判别。

真正敢钻空子的人,说到底只是少数。

想到这里,再想想李承乾那低沉的语气,李勤俭的额头不由的冒出了密密麻麻的细汗,当下,李勤俭就差双腿一软跪了下去。

当下,李勤俭也是硬着头皮,躬身说道:“微臣失言,还请殿下责罚。”

“什么手令?”李承乾问道。

他之前作为户部侍郎,对于这些太了解了,户部之所以能囤积一年半的口粮,说到底都是大明用军械和人换的。

两成多一年,呵呵,这可真不多。

“是的,只有这么点儿。”李勤俭说道,“不过微臣经过计算,在第二年的时候,我大明的畜牧业应该能恢复到往昔的五成,第三年不出意外的话,能恢复到往昔水平,第四年甚至能超过往昔水平的三成左右。

这计划,也是根据大明王廷如今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一听他这话,李承乾瞬间就明白了,但李承乾还是不由的摇了摇头,下发一道这样的手令不难,可执行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回殿下。”李勤俭说道,“微臣之前的确做过一个计划。”

这两部,他暂且还真没什么安排,至于将作监、密谍司这些部门,李承乾就算有安排也不会在朝会之上讲。

一、律法的本身是保护大明百姓,绝非是苛责,刁难任何人。

“殿下放心,微臣一定将此事办好!”李勤俭立马说道。

“臣等不敢。”一听到糊弄两个字,众人齐齐躬身道。

工部、户部、刑部、兵部该交代的都交代了,就剩下礼部和吏部了。

这奏章是他早就准备好了的,原本是计划在大朝会的时候,上奏李承乾的,结果谁知道李承乾简直就是个奇葩,大朝会光听他一个人巴拉巴拉去了,根本就没给众人开口的机会。

再说了,不过是严禁宰杀两年内的牲畜,这对老百姓的影响其实也不大,两年内的不准宰杀,大不了宰杀两年以上的得了。

“嗯?”李承乾问道,“左仆射此话怎讲?”

李承乾这个后世人,钻空子钻习惯了,可在这个年代,其实没多少人敢钻空子,尤其是普通来百姓。

李承乾等众人行完礼后,当即便起身离开。

“殿下,三个一政策是什么政策?”李勤俭也呆住了,他哪儿听说过什么三个一政策?

然,刑部,主掌天下刑狱,尚且没有一套规范的刑律,这说不过去吧?”

这个涨幅单看一年的增幅,确实都算情理之中,但四年翻了几番的增幅确实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按照大明的实际国情,今年,大明的畜牧业会复苏,但效果应该不大,根据微臣了解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大明王廷,畜牧业最多只能恢复到之前的两成多一点儿。”

这跟声望无关,这是从骨子里带来的畏惧感。

他话音刚落,袁公公便拖长着嗓子喊道:“散朝……”

“嗯?”李承乾眼睛一眯,“能做到就是能做到,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什么叫应该能做到?

应该这个词,怎会从李尚书的口中说出?”

说着,李勤俭就从袖笼之中拿出一个奏章说道,“还请殿下过目。”

这话倒是没错。

不过,李承乾还是等了一会儿,才等到众人陆陆续续的赶来。

见李承乾摇头,普西偌倒是笑道:“殿下还是小觑了殿下如今在百姓心中的声望,殿下只管下令就是。”

普西偌作为曾经的牧民,他比李承乾要了解老百姓的心态。

听李承乾这么一解释,众人顿时就懂了。

当即,李承乾摆了摆手道:“今日朝会也够久的了,散朝。”

“只要殿下一道手令,定能做到!”李勤俭立马说道。

当然,这些都是小事儿,等众人都到齐后,李承乾这才说道:“户部今年库存了多少粮食?”

“回禀殿下,大明如今的赋税只有商税一途。”普西偌闻言,当即说道,“老臣以为这赋税,不太合理。”

跟随李承乾这么久,李勤俭一听这语气,顿时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了。

“那行,此事儿便交给伱们户部去办。”李承乾点了点头,道,“来人,拟旨。”

他也希望大明的畜牧业能早日恢复到往昔水平。

“保证完成任务!”李勤俭说道。

“人之常情。”李承乾道,“这是我们的疏忽,也是本王的疏忽,很多规矩在立国之初就应该立下来,而当时的我们都没这么做,好在如今也不算太晚,倒是还有回旋的余地。”

这玩意儿,有的人养得好,一年的牲畜可能都和别人三年的牲畜相当,有的人养不好,三年的牲畜可能还不如别人养个一两年的。

连年的大战,对我大明的畜牧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农业又是我大明的短板,所以,我大明在粮食政策上,至少得做到三个一政策。”

等袁公公接过奏章递给李承乾后,李勤俭见李承乾已经开始过目了,这才说道:“微臣做了一个长久计划,姑且称之为四年计划。

不过这个政策好是好,但所需的粮食太多了。

毕竟,那也是一种资敌行为。

“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李承乾继续说道,“大家也不用自责,当时的情况你我都清楚,不过普尚书说得也确实在理。

不过事情既然发生了,那就得想办法解决,依诸位而言,如今之际,该如何办?”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