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强附会?那当年昊天文王流落淮水,邦周大军追至,那一场大雨作何解释?”
“不过碰巧罢了!”
“碰巧?那雨水早不下晚不下,为何在夜里下,而且文王居然还提前准备了船只木筏,此作何解?”
“这是熟知天象,推测出近期有雨!”
“那淮桓公时期,晋国伐淮,天将火龙,火烧连营数十里,晋国与诸侯联军大败,这又作何解释?”
“那是桓公与孙相技高一筹,以夜袭火攻袭扰,夜风吹动,火烧连营.”
“哈哈哈,你也说了是夜风吹动,这岂不是上天相助也?”
“董仲舒,伱强词夺理也!”那儒生大怒。
董仲舒却不慌不忙道:“非是强词夺理,而是上苍庇护,国君有德,则上天相助也!此乃天人感应也!”
“始皇祭天地,泰山封禅,有金龙升天,这不正预示大乾为天下正统,上苍庇护吗?”
“周朝尚红,周文王见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乃是火德,淮国尚黑,乃是水德,淮灭周正式水克火。王朝兴衰,五德轮转,天人感应也!”
董仲舒越说越兴奋,其在《春秋》之中找到了完美的逻辑自洽,一时间房间中的其他人都无法驳倒其理论。
董仲舒在完善了其理论之后,开始进行讲学,宣传其理念,天人感应,君王有德,上天庇护,君王失德,上苍厌弃这一套理论对于很多儒家士子极有吸引力,并且其中的逻辑自洽甚至比真实历史上发生过的还要完美。
当然,有很多人推崇,自然也就有人厌弃,不少人视其学说乃是神鬼之道,旁门左道,甚至有激进者认为其不是儒学。
但是这些人的厌弃并不能阻止董仲舒这一套学说的传播。这个世界中,淮国当年有太多的神异之处,这就让他的这套天人感应有了更多的理论支持。
同时皇室的神异,以及有不少人想要拍皇室的马屁,这些人汇聚起来,声势自然很高。
董仲舒在获得极高的名望之后,于是就向朝廷上书,言天人感应,五德交替之说。
上书很快就被送入皇宫之中,王信在看到这本奏疏之后,也是眉头紧皱,这奏疏之上所言的天人感应,五德交替的这一套,他很清楚就是再瞎几把写。
又没有天人感应,五德交替,他能不知道吗?上苍庇护?那是老祖庇护。
对于他们王氏一族来说,的确有上苍庇护,可是对于其他人,甚至周天子,昊天文王会庇护?别开玩笑了。
而且他很清楚,老祖当年也是从来都不想要让所谓的神权和君权结合为一体。也是因此在大乾立国的时候,从来不会宣扬什么神迹,祥瑞,更何况王氏有钦天监,清楚那些天文现象乃是天体运行,也是因此制作历法。
宣扬这些神神鬼鬼并不会给皇室增加什么却会被其他人利用,当即便说道:“天道有常,不以尧兴,不以桀王。”直接否了这本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