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2 / 2)

而在北京的大街上,晨练的人们依旧如常,提着鸟笼,架着鸟儿。早点摊前,三五成群的人们坐着享受早餐,热气腾腾的食物与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然而,当钟声飘过,他们纷纷议论起来,脸上的笑容逐渐凝固。

“万岁爷又敲钟了,难道流贼真的要来吗?”一位老者忧心忡忡地问道。

“是啊,听说流贼昨天已经攻破了宣府,我估计不出十天,他们就要打到北京城了。”旁边的一位壮年男子回答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不安。

“那京师能守住吗?”老者继续追问。

“谁知道呢,不过流贼只是抢富户的钱财,我们这些贫民哪有什么钱给他们抢呢?再说,守城是万岁爷的事,我们只顾好自己就行了。”壮年男子无奈地摇了摇头。

“天真冷啊,后会有期了。”说完,他们便各自散去,只留下寒风中的早点摊和那一声声沉重的叹息。

城墙上,三大营的士卒和宦官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们的衣裳单薄,无法抵御这刺骨的寒冷。钟声响起,只有几个小头目向皇城望了一眼,然后立刻躲到城墙的垛口后面,对着手呵气取暖。他们的兵器散落一地,怀中的窝头也变得僵硬难以下咽。然而,在这饥寒交迫的时刻,他们哪敢丢弃这些食物呢?缺饷少粮的他们,连馒头都吃不上,更不用说取暖的炭火了。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与无奈,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

这个春天,对林小风来说,真是冷得要命。他站在皇极殿的窗前,望着外面萧瑟的景色,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悲凉。他知道,这个春天不仅仅是天气寒冷,更是大明江山的一个寒冬。

……

在皇极殿内,百官们早已聚集一堂。他们穿着华丽的朝服,头戴乌纱帽,然而他们的脸上却写满了焦虑与不安。林小风深吸一口气,缓步走入大殿。他的步伐稳健而有力,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大明江山的脉搏上。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百官们齐声叩拜,声音响彻整个大殿。

林小风站在阶上,环视着群臣。他发现六部尚书中,奸邪之徒竟然过半,侍郎中也不乏此类人。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怒意,但他知道,现在还不是发作的时候。他环视一周后,目光落在了内阁首辅汤兴家的身上。此人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林小风看他一眼就少一眼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汤兴家的不满,也有对大明江山的忧虑。

“众卿平身!”林小风吩咐道,他的声音威严而有力。

“谢万岁!”百官们再次叩拜,然后起身站立。

汤兴家身着大红朝服,头戴乌纱帽,环视一圈后出列拱手道:“陛下,据塘报,昨日流贼已攻破宣府,正直奔京师而来。”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显然是被这个消息所震惊。

明朝的大臣地位与满清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在皇帝眼中,大臣是人臣而非奴才,没有动不动就下跪的规矩。林小风点了点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思索。他知道,现在的大明江山已经危如累卵,任何一次风吹草动都可能将其摧毁。

“可有御敌之策吗?”林小风反问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

汤兴家心思电转,他本无真才实学,只擅长言辞。见林小风发问,他便说出了预设的答案:“京师军民团结一心,定能抵御流贼。”这话浮泛无实,等于没说。林小风听后不禁皱起了眉头,他知道汤兴家的话只是空谈而已。

“那如何团结军民呢?”林小风继续追问,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期待。他希望汤兴家能够给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汤兴家拱手施礼:“自然是用重金了!”这话一出,不仅皇帝就连他下属的吏部左侍郎沈维炳也对他略有轻视。朝廷若有钱财何至于让流贼自陕西一路打到宣府呢?这岂不是纯属妄言吗?林小风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知道汤兴家的话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众卿可有良策吗?”林小风将目光转向了李邦华,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期待与信任。他知道李邦华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也许他能够给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那封信必须由李邦华提出责任也由他承担。君王在朝堂之上不可提出观点只能选择支持提出观点的人。这就是所谓的只做选择题不做填空题。若错了便可以甩锅给臣子说是受了臣子的蒙蔽。自古君王不认错这便是帝王之术。然而此时的林小风对帝王术一无所知其实也不能怪他谁能料到皇位会落到他身上呢?

李邦华得到林小风的信号后抬眼冷视着汤兴家出列而言:“陛下流贼来势汹汹为保大明江山。不如令太子前往应天府永王、定王、六宫内眷及内臣百官等少数人随行其余人等与陛下固守京师以待勤王之师。”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胜利。

“众卿以为如何?”林小风问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期待与焦虑。他知道这个决定对于大明江山来说至关重要。

李邦华的话犹如一颗炸弹将安静的皇极殿引爆。百官们纷纷议论起来,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惊讶与不安。他们知道这个决定对于大明江山来说意味着什么。

“陛下不可!”左中允李明睿第一时间跪倒,“太子年幼尚不能监国不如陛下亲行!”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与焦虑。他知道如果林小风做出这个决定那么大明江山的未来将会充满不确定性。

李明睿负责记录太子的起居他对朱慈烺的了解告诉他这个孩子还不足以担当大任。别说朱慈烺就是朱由检本人去了也不一定斗得过南京的六部官员。他的话让林小风陷入了沉思他知道李明睿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

“李明睿你好大胆子!令陛下南迁是周平、宋高那样的陋计!你就不怕偏安一隅的局面再次出现吗?大明不是宋朝不能把江山一分为二!陛下与我们固守京师才是万全之策!”李邦华身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据理力争。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愤怒与不满。他知道李明睿的建议对于大明江山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陛下当务之急是团结军民固守京师!流贼虽然势大但京师城坚炮厉只要固守三五日各地勤王之师到来后流贼自然会退去。太子一旦南行人心必乱不利于守城。此二人亡我大明之心昭然若揭陛下应治其罪。”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出班而言。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坚定与决绝。他知道现在的局势已经刻不容缓必须立刻做出决定。

给事中虽然只是七品小官但权力甚大可以监察六部弹劾百官甚至可以驳回皇帝的批复。他们是皇帝的近臣否则以其七品的官职根本没有资格上殿议事。他的话让林小风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光时亨的建议并不是没有道理。

“臣附议!”吏部左侍郎沈维炳出列而言。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坚定与支持。他知道现在的局势已经刻不容缓必须立刻做出决定来支持光时亨的建议。

“臣亦附议!”兵部尚书张缙彦也出列而言。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与焦虑。他知道如果再不做出决定那么大明江山的未来将会充满不确定性。兵部尚书表态后朝堂上的争论立刻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林小风细数之下发现朝堂官员分为了三派。在李邦华的带领下近两成的官员联名上奏希望皇帝守京师而太子去应天府。万一北京守不住大明朝尚有半壁江山。以李明睿为首的人认为太子年幼去应天府担不起大事不如皇帝本人亲行放弃北京。而支持光时亨的人占了五成在兵部尚书的鼓动下他们都认为北京城守得住皇上和太子都不能走走了会造成军心不稳百姓慌乱不利于守城。

三种观点都有道理三伙人在皇极殿内争论不休。还有一些人不发表观点可能是佛系心态也可能是在观察朝堂的局面伺机而动。起初众人商议的还是朝堂之事但不多时就变成了人身攻击。

“陛下李邦华在此关键时刻提出南迁实乃妖言惑众按律当斩!”光时亨言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愤怒与不满。他知道李邦华的建议对于大明江山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光时亨鼠目寸光妄为天子朝臣德不配位应砍其头。”李邦华反击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嘲讽与不屑。他知道光时亨的建议只是一个荒谬的笑话而已。

林小风的眉头轻轻皱起,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深邃,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精准无误。在这一刻,他终于体会到了内阁首辅汤兴家那深藏不露的厉害之处,那是一种权谋与智慧交织的气息,让人不禁心生寒意。与此同时,一股杀机已经悄然萌生,如同暗流涌动,在这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下蓄势待发。

作为穿越而来的人物,林小风怎能不洞察汤兴家的心思呢?他的嘴角勾起一抹淡笑,那是一种对局势了如指掌的自信。他微微点头,示意众人回到各自的位置,那动作中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他环视着群臣,目光逐渐变得冷峻,仿佛能洞察人心,开口说道:“诸位刚才所说的,朕都听到了。有的人说得有理有据,字字珠玑;有的人则只是妄言而已,不知所云!”

“光时亨,你说京师可以防守,那打算如何防守呢?说来听听,让朕也听听你的高见!”林小风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讽刺,几分试探。

光时亨眼珠一转,似乎想要寻找最合适的措辞,回答道:“京师有百万百姓,如果招募十万民众,必定能够众志成城,守城无忧。”

林小风面色阴沉,追问道:“那打算如何招募?是强行抓丁,让百姓心生怨恨,临阵倒戈;还是募兵,那钱从哪里来?军饷可以拖欠,但粮饷怎么办?难道让百姓自己背着粮食来守城吗?此举岂非寒了民心?”

林小风一连串的质问如同连珠炮一般,让光时亨愕然无措,他结舌地说:“这……钱粮是户部的事情,臣只是讨论策略,未曾深思细节。”

林小风大怒道:“好!朕现在就提拔你为户部尚书,如果你没有对策,朕一定斩了你的首级,以示天下!”他的声音响彻大殿,震得人心惊胆战。

然而,林小风并不是真的愤怒,一个小小的给事中怎么会让他动怒呢?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引诱汤兴家出手,光时亨只是个小卒,汤兴家才是幕后的主使,这场戏的主角还未登场。

光时亨惊恐万分,跪倒在地,声音颤抖:“陛下息怒,臣……臣也是为朝廷考虑,一时失言。”

林小风冷笑一声,那笑声中充满了嘲讽:“光时亨,你聋了吗?朕已经封你为户部尚书了,快说说你的对策,别让朕失望!”

听到“请”这个字,光时亨真的害怕了。在大明,很少有人能承受得住林小风的“请”字,那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杀机,光时亨显然不是其中之一。

他磕头如捣蒜,额头上的汗水涔涔而下:“陛下恕罪,臣不该在朝堂上妄言,请陛下息怒,臣愿再思良策。”

林小风看着跪地乞饶的光时亨,心中仅存的怜悯也消失了。如果光时亨拒不认罪,林小风或许会因为他的硬骨头而释放他。大明末年,文臣的风骨已经很少见了,他怎么能让它灭绝呢?然而,光时亨的骨头也太软了,让他不禁有些失望。

林小风摆手让光时亨退下,时机还没到,稍后再杀也不迟。他环视着群臣,悠然地说:“朕不是昏君,自从天启七年八月登基以来,天灾人祸不断,朕的心中何尝不苦?朕想中兴大明,但天意不遂人愿。现在流贼肆虐,建奴嚣张,人心浮动,京师难以防守,朕心忧如焚。”

“朕很失望,不仅对自己失望,对你们也很失望。朕本以为,吾等君臣可共克时艰,奈何……”林小风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悲凉,几分无奈。

“臣等该死,上不能与君分忧,下不能解民倒悬。”内阁首辅汤兴家跪在地上请罪,他的声音低沉而诚恳,似乎真的在为国家的危机而痛心。

有些事情可以不做,但态度一定要表明,这是官场上的生存法则。

“臣等有罪!”群臣纷纷跪倒在地,声音响彻大殿,却显得有些空洞无力。

“都平身吧。按照李邦华的计划,太子、永王、定王、六宫内眷及内臣百官等少数人随行,其余的人都和朕一起固守京师,等待勤王之师的到来。至于前往南京的官员名单,就由李邦华来拟定。”林小风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决绝,几分坚定。

林小风心里很清楚,无论历史还是现实,他面前只有三条路可选:守、逃、和!然而,逃路不可取,一旦南逃,后果将不堪设想;和谈亦非良策,大明一朝的底线不能破。最后,他决定选择守策,守住北京,只要李自成不能攻入北京,大明的根基就还在,历史或许可以重写。

“陛下圣明,臣等谨遵圣旨!”李邦华领着三十多位官员下跪接旨,他们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坚定,几分决绝。

支持李明睿的官员见状,略一思索,也纷纷跪地接旨。他们知道,这是皇帝的决定,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皇帝让李邦华拟定随太子出行的大臣名单,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李邦华已经悄然受到了重用。想要前往应天避难的人,必然会向李邦华靠拢,这是政治场上的风向标。

转眼间,朝堂上一半的官员都跪地接旨,他们的身影在烛光下摇曳生姿,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汤兴家的面色凝重,他的心中充满了焦虑与不安。对他来说,上策是留下皇帝和皇子,都献给李自成。只要迫使林小风下退位诏书,就是大功一件,李自成也会升他的官、加他的爵。然而,如果太子逃走而林小风留守北京,事情就会变得复杂。到那时,他不仅无功,反而会被特殊针对。他早就听说,大顺对待无功的明朝官员非常残忍。

投名状没了,他心里没了底。政治游戏的规则是少数服从多数,现在皇帝和大部分官员都同意太子南迁。这件事情已经不可逆转了,他必须另谋出路。

只是他不明白,平时林小风总是犹豫不决,或者召见内阁在后殿商议,或者回宫后左思右想。今天怎么会在朝堂上做出决定呢?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措手不及。

“陛下!”汤兴家试图唤醒那个昔日犹豫不决的林小风,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几分恳求。

“朕意已决!”林小风一口回绝了汤兴家,他的声音坚定而决绝,继续说道:“前往南京的官员务必要诚心辅佐太子,留在京师的人要全力协助朕,共同抵抗流贼!”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

“是!”四十多位官员同声应和,他们的声音响彻大殿,却显得有些空洞无力。他们知道,这是皇帝的决定,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现在说第二件事。”林小风的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那笑容中蕴含着几分深意,“刚才朕让人算了一下,京营守军的饷银,加上募兵的费用,总共缺一百五十万两。”

“现在国库空虚,没有钱可用。大家都说明军不满饷,满饷则不可敌。为了抵抗流贼,你们想想办法!只要凑够百万白银,就可以守住京师!”林小风的话语中带着几分焦急,几分无奈。他知道,这是一笔巨款,但为了守住京师,他必须想尽一切办法。

文武百官默契地同时低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无奈与焦虑。关于银子的事情,从林小风元年一直延续到林小风十七年,国库每年所收的钱都入不敷出。如果没有万历一朝所攒的内帑钱,军饷早就支撑不住了。皇上让他们凑钱,怎么凑?往哪儿凑?如果能凑到钱,大明朝也不至于被一伙流贼搅得天翻地覆。

见众人不说话,林小风假笑道:“既然你们没有办法,朕倒是有一个计策!”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嘲讽,几分决绝。他知道,这些人已经无计可施了,他必须给出一个解决方案。

“请陛下明示!”内阁首辅虽然不情愿,但仍然第一时间与皇帝配合。他知道,这是皇帝的决定,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捐钱!”林小风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决绝,几分不容置疑。他知道,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为了守住京师,他必须这么做。

在场的文武官员继续沉默,这是老套路了,自林小风十六年起就不知道捐了多少次。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无奈与焦虑,但他们知道,这是皇帝的决定,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你们有没有人愿意捐银子的?捐银子的人可以升官加爵!”林小风表面焦急,内心却另有打算:你们啊,朕给你们机会了,把握不住可别怪朕!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试图寻找那个愿意站出来的人。

李邦华第一个站出来,他明白,林小风要动手了。他必须站出来,为了大明,为了皇帝,也为了他自己。

“臣李邦华,万历三十一年入仕为官,家中的一分一毫都来自朝廷。现在朝廷有难,臣愿意将家产全部奉上,以助剿贼。”李邦华的声音坚定而决绝,他的目光中充满了坚定与决心。他知道,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为了大明,他必须这么做。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