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六章 军费富矿(1 / 2)

此时的黑龙江行省,经过一年的拓荒,已经在三十六屯、双城子和绥芬河等地开垦出三万顷耕地,建立起国营农场五处。这对移民人口才五万多人的行省来说,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当然,这也是得益于大农业的理念和大量机械的运用,否则,光凭这点人,别说打仗和搞基建了,就是全都去抡镐头刨地,也种不了这么多地。

于得水估计,这三万顷地,秋后能打主粮十五到二十万吨。

什么概念?这是人均三四吨粮食的收成啊。二十万吨四百万斤粮食,可以养活八十万人。

所以,别看黑龙江行省刚开创的时候,穷的揭不开锅。但一年收成就可以三五年吃饱饭了。

皇帝英明啊!黑龙江这地方土也太肥了!

看着绿的发黑的庄稼,于得水不止一次感叹陈长生的深谋远虑。

当然,这些粮打出来,不可能都自己用,吃不完,根本吃不完。就算驴马都吃粮食,也足足够。于得水准备将一部分粮食运往东瀛郡,毕竟东瀛郡也归黑龙江行省管。

再拿出一部分,运回大凉本土去,去换更多的工业品,然后扩大再生产。

于得水的远期目标是建二十到三十个国营大农场,每个农场怎么也要开一两万顷地。也就是他要在任期内,在黑龙江为大凉开出五十万顷好地来。

当然,农业是一方面,工矿企业他也得管。

在海参崴,已经开始有了比较成熟的工商业。

大凉的商人嗅觉很敏锐。他们看到了黑龙江行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开发大移民的风向,所以撘乘大凉运输船来到海参崴,开商号,开作坊,开旅馆饭店,开铁匠铺子,开医馆。

海参崴现在已经有了几十家店铺,从大凉来此地经商或者做匠人的人数近千人。

这些人和东瀛郡移民不同,东瀛移民来这里,是两手空空,穷得只一身衣裤,而这些人是揣着银钱,带着机械和伙计来的,那是黑龙江行省的税收来源啊。

所以,姜士信死活都不愿意离开海参崴。

在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吏治管理之前,他就是天。这些商人得给他纳税,他才让人在海参崴经商。就是于得水来之后,姜士信也欺负他老实,商贩的好处照收不误。

但他被拿下了。

人家孙龙江是干事业的,不贪这点便宜。所以,于得水的人就顺理成章的接管了海参崴的管理权。

据海参崴县令估计,海参崴一地,税收银子就可达万两。

别看才一万两,但你得考虑海参崴有多少人,海参崴除了移民在这里落脚,又出发被送往内地之外,常驻人口也就万人左右。

也就是说 ,一个人一年会产出一两的税银。

这已经相当高了,和大凉内地差不多了。对一个新生的城市来说,很不容易。

这只是税收方面,至于生产总值,那就无法估计了。

因为修造船厂,是属于大凉海军部门的,不能算。海参崴附近拥有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渔场,大凉渔民在这里打渔,在海参崴港落脚。整船的鱼不能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