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管子为矛(2 / 2)

而管仲的思想在后世被刻意淹没,则是由于两大原因.

其一,是齐国一世而衰,以商治国的思想彻底破产.

当时的齐国,坐拥最强国力,但却采取了不扩军和不兼并的"和平称霸"战略,管仲那些维持国际秩序的行动,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就在齐桓公晚期,中原的晋国和南面的楚国纷纷并吞小国,疆域不断扩大,它们的军事冒险无疑得到了更大的好处.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两年后,齐桓公死于宫廷政变,齐国迅速让出了霸主权柄.自此以降,相继称霸的诸侯均以开疆拓土而威慑天下,"尊王攘夷"异化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管仲之道被暴力取代.

其二,便是管仲思想与儒家格格不入.

儒家以"贱商"著称,在他们看来,管仲从出身背景到行事作风,施政纲要,都是毛病多多.在《论语·宪问》中,子贡就认定"管仲算不上是一个仁者".《论语·宪问》中说:"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管仲的诸多经济政策,无论是刺激商贸,鼓励消费还是"以商止战",在儒家看来,统统都是异端邪说,盐铁专营政策也遭到儒家的抵制.,西汉的武帝改革及宋代的王安石变法中,大儒董仲舒,司马光都是专营政策的最大反对者.儒家在经济治理上只有"三斧头":一是"以农为本",二是"轻徭薄赋",三是"克己仁义".遗憾的是,这三条在管仲那里都找不到.

在某种意义上,管仲是一个被意识形态"谋杀"的改革家.

但尽管如此,在儒家的典籍中,提到管仲,仍然需要对他表示尊敬,称其为"管子",因为"至圣先师"孔子曾评价管仲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华夏万民将沦为夷狄的俘虏,和夷狄一样的"被发左衽"了!

林义哲追根溯源的重提"四民并列"的说法,正是要借孔圣人之言,堵士林悠悠之口!

————分割线————

求收藏!!求点击!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