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在皇帝分身和本体的双同努力下,加上新军按管了城防。
大朝会上,讨论符合大明的特殊,“立宪会议”以及新内人选,还有内制度变革开始提上讨论的列表。
当然,就这个会议而言。百官因为是第一次听说这个事,也不懂什么叫立宪会议,最多也就是带耳朵来听,发言的少。
整个过程,几乎都是朱子龙的本体和皇帝分身轮流发言为多。
为免百官,左耳进右耳出,完全听不太懂。朱子龙还准备了,印刷好的白皮书一人一本,上面有各种解释。
“这次变革怎么改,白皮书里都写的很清楚,细节在这里我就不多说细节了,大家可以回家慢慢看。我就谈谈改革的必要性,十几年前,大明江山外部有满清的军事压力,内部有横行中原的流寇。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本质上就是过去的制度,已经不适合大明社会的发展现状。”
“时代在变,人也要跟的变,就像许多规章制度,其实这些年一直都有细小的变化一样……”
朱子龙手拿白皮书,就像一名老师一样,在朝会上络绎不绝的讲着,周边的百官就像是小学生一样,认真的听,认真的看。
之所以表现的这么认真,一个是内职位空虚,谁都像表现好一点,希望有机会入。
毕竟,白皮书上第一条就写了,以后入三品以上官员,都有机会。而不再像以前的制度一样!
这样做,可能在有些人眼中看来不合规局。
但是,官位和利益动人心。明知道是朱子龙扔出来的诱饵,也立刻将文官集团们想联手的心,打了个粉碎,开始各自为阵。
-
(起初内成员是五品,称学士。也就是说,五品以上的官员都有可能被皇帝任命为内成员。)
仁宣以后,六部尚书开始兼任内学士,这就把内的级别提高了,到了二品以上。
最后做到尚书,由首辅推荐就可以入,不过出身必须是庶吉士。
也就是说,首先科考必须是庶吉士,然后经过n年,先做到京师或者南京六部的尚书或侍郎,等需要补充员时由吏部公推候选人,然后由皇上选择任命,这是一般步骤。
特殊的由皇上直接任命的,如嘉靖朝的张憁,不过这样的内一般得不到六部的支持,并且很少有正常人愿意接受这样的任命。
这样的任命说明你的人品太差了,太丢人了,宁愿回家种地也不要,明朝的官员可是很有骨气的咯。
当然,骨气这东西。
在北京事变后,死了无数东林党,江南也给血洗了几次后。现在的文人,有这东西的人已经不多了!
然后,本来这些年的好日子一过多了,有些文人的骨气又要涨了,现在又让朱子龙在南京给打断了。
于是,拉上一帮子新官员进来搞混水后。本着死也不想让位的原则,新旧两批官员间都在暗暗较劲,也就把其它的东西暂时放下了。
因而,现在内之位,以及其它重要部门的位置,一下子就成了众矢之的。
把内和其它位置扔出来的朱子龙,其实一点也不担心什么。
明代的内大学士说是宰相,其实不过是个负责文字工作的大秘书。按照朱元璋定下的制度,六部九卿都该直接向皇帝负责,但是既然皇帝不管事,内自然就成了众矢之的。
特别是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看不清现实。
还在意这个,仅身受皇帝、太监和朝臣的压力,还要承受社会舆论的责难,至于国势不振、内忧外患所加给宰相的重担位置,那就更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