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魏广德当初的分析,隆庆皇帝应该是不想让李芳继续留在宫里了,觉得烦,甚至可能感觉有居功自傲,蔑视皇帝的意思。
陈以勤叹气道。
正在这个时候,魏广德和殷士谵迈步进了值房,看见毛恺在此急忙拱手行礼,打着招呼。
高拱叫来管家带卲方离开后,在管家回来复命时又吩咐道:“明日这个卲方来府里你就直接安排接待下来,派人通知我。”
至于现在最得宠的太监腾祥、孟冲等人,老夫也不熟悉。”
“嗯冯保还在司礼监,不过他更多还是在太子和娘娘身边服侍,乾清宫那里应该去的不多,对陛下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嗯?”
“陈阁老,腾祥今日到我刑部询问,你说我怎么奏报啊?
说陛下要给李公公定罪,可我审了两次,都不知道李公公到底何罪之有。”
最后,卲方当着高拱的面保证道。
不过此次若是能够成功回朝,那他会考虑在皇帝身边安排好这层关系。
虽然卲方有些不信,可当他们说出从正德朝到嘉靖朝那些太监的名字后,卲方是不得不相信,有的时候太监的权势似乎比内个大学士还要大。
毛恺说道。
不过我还是那个意思,按照陛下定的罪,判个发配南京是最好的。”
“陛下还要关他?”
本来,宫里的太监有罪,一般内廷就办了,少有被送到刑部处置的。
我再想想,此事明日再说。”
“内臣遵旨。”
第二日,紫禁城文渊阁陈以勤值房里迎来一位客人,来人自然是刑部尚书毛恺。
魏广德开口说道。
毛恺对陈以勤说道。
之前的尝试都失败,所以才不得不冷处理此事。
高拱捋着胡须说道,“只是宫里的关系,这个我得想想。”
“他叫陈洪,现在应该是御用监掌印太监,东厂还归不归他管,我就不知道了。”
“那行,我这就进宫求见陛下。”
只是没想到,皇帝居然又想起来此事,直接找刑部要处理结果,看样子还没有要放人的意思。
是夜,高府书房的灯亮到很晚才熄灭。
“嗯。”
三个人坐一块聊聊天,半个多时辰后毛恺果然就回来了,见面就开口说道:“陛下说‘芳事朕无礼,其锢之。’”
魏广德没开口,殷士谵倒是直接说道。
他轻轻摇头说道:“这两年,老夫离开京城后,宫里的形势变化很大。
卲方有些情不自禁开口问道。
陈以勤想想就点头,之前他们商量时其实魏广德就这么想,不过因为还希望陛下念及旧情能够法外开恩释放李芳,所以才一直拖下来。
高拱想想,依旧是摇头。
以前是觉得没有希望,所以不考虑,可现在有人主动谋划,为他复职做努力,那他也可以顺水推舟试试。
“我们知道有什么用,陛下那里就是不喜,也是李公公应该是劝谏太勤,把陛下得罪狠了。
“怎么回事儿?”
他此时脑海里就把宫里的大太监快速过了一遍,实际上他也意识到太监这个位置在此谋划中的作用,只可惜当初他心底是看不起宦官这些人的,所以接触并不太多。
高拱开口说道:“当初陛下登基之初,我和他经常在一起商议处理事务,之后也有很多接触,算起来关系还可以。
说起来,对李芳案的审理,陈以勤等人影响很大,按照他们的意思,在皇帝没有消气前,先把李芳拘在刑部大牢里好生伺候着就是了。
“见到陛下,我就把审理李芳案说了,李芳罪状未明,臣等莫知所坐,陛下就说李芳无礼,要关押他。”
再用值得信任的太监在隆庆皇帝面前提起此事,让皇帝关注并劝说皇帝。
“裕王府里的太监,难道就没人在宫里了?”
“敢问高相,你心目中的人选是哪位?”
徒一般是发配某地服刑,类似于后世的有期徒刑,一般是有个期限。
现在看到高拱似乎拿不准皇帝身边太监,卲方心里不由得有些着急起来。
我再把在京城的故交好友名单也给你一份,你带上我的名刺前去拜访,应该能更快达成你的目标。”
腾祥急忙答道。
毛恺也不想继续拖下去,李芳在刑部大牢里也是个定时炸弹,早点了结这个案子最好不过。
“最好是毛尚书入宫,将审理过程给陛下说说,无罪可定,看陛下要定什么罪名,如此我们才好针对性想办法。
以他对李芳的了解,他深知李芳为人,是绝对不会在这事儿上妥协的。
和李芳接触多,更多原因还是因为要处理裕王府的事务需要。
“李芳本来就没罪,不过是在宫里挡了一些人的财路,才被他们联合针对,有什么好想的,直接报给陛下。”
卲方变了脸色,高拱自然也看出来了。
“也只有如此,就是有些委屈李芳了。”
真正能影响到皇帝作出决策的人,只能是皇帝身边的太监,他信任的太监。
笞就是用鞭子打,使用犯罪轻微的罪犯。
正甫也不要着急,我们现在正是要商议下,该如何应对陛下的诘问。”
魏广德点点头,“也只有这样才容易了结此事,李公公到了南京,自然有人照应,也不会有人敢对他无礼。”
腾祥一下子听到隆庆皇帝问起李芳的事儿,心里就是一惊,脸色微变。
只要高拱重回内阁,这些老乡官复原职甚至更上一层楼都是指日可待。
大明朝的法律,对待罪犯主要有笞、杖、徒、流、死五种刑罚。
管家知道,这是卲方进了高拱的法眼,应该是明日还要继续谈事,所以马上答应下来。
“你详细给我说说你的想法”
“陛下既然要禁锢他,就让他去南京,想来陛下不会反对。
若陛下有杀心,哪里会把人放到刑部大牢去。”
毛恺听了殷士谵的话没有马上表态,而是看向陈以勤和魏广德,见两人都是点头,这才说道:“行,明日我就下判词,上奏此事。”